第244章 三劉同盟(1 / 1)

季漢大司馬 周府 5274 字 1個月前

及曹操兵敗金口亡命襄樊,二劉圍江陵取夷陵,此二則消息遂傳入益州,讓那劉璋一日數驚。

時張鬆又歸成都,劉璋召張鬆、黃權、王累、鄭度等文士入堂議事。

身寬體胖的劉璋麵有憂愁,說道:“曹公兵敗金口,亡命大澤,今又被霍峻圍困襄陽。劉琦、劉備二人圍取江陵,攻克夷陵,即下江陵。若二劉恨孤助曹,欲西取益州將是如何?”

席位中,黃權不慌不忙出列,舉止間常懷豪爽之風,拱手說道:“啟稟使君,我益州有巴東三峽之險,其七百裡間,山高嶺連,河道狹窄,以下攻上,談何容易?”

“且我巴地崇山峻嶺,道路多變,有白帝、巫縣、江州之險。若二劉窺視益州,使君派遣重兵把守沿江諸縣,必讓二劉不敢入犯我巴蜀之地。”

劉璋微微皺眉,說道:“孤雖坐擁巴蜀,糧多兵眾。但曹操雄兵百萬尚且不敵霍峻、劉備之手,我巴蜀之地與吳楚抗衡,怕是有所不足。不知諸君可有何計教我,讓孤能和吳楚。”

張鬆心思微動,曹操南下江漢,他本以為曹操乃當世之明主,欲向曹操歸降。卻不曾想曹操居然看不上他,不僅折辱他,還封他為越嶲郡蘇示縣令。其中滋味讓張鬆百感交集,今時的他已是恨上曹操。

張鬆邁著短腿,拱手說道:“啟稟使君,曹操心高氣傲,揮百萬之眾,飲馬長江,自以為能勝吳楚。然金口大火,讓其敗走大澤,帳下兵馬死傷慘重,文吏將校降者眾多。”

“以鬆觀之,曹操已是元氣大傷,不敢趨兵南下;二劉威風大漲,得有吳楚。今時曹操北逃,我益州又與吳楚毗鄰,同飲長江之水,使君何不如與曹操斷交,轉向二劉示好。”

劉璋心有猶豫,說道:“曹操手握天子,坐擁中國,地有七州,傲視天下。今輕易與之斷交,恐惹曹操不悅。且益州與荊州有兵戈之仇,恐劉荊州將心懷不悅。”

張鬆言語誠懇,規勸說道:“曹操兵入江漢,其兵勢之強,幾乎無敵於天下,然終究敗於霍峻之手。今後之勢又何能比及昔日之全盛,劉荊州坐擁吳楚,臨兵交州,有三州之地。”

“若使君與之合,我益州有山川之險,吳楚有江水之固,足以與曹操抗衡。且使君乃前漢魯恭王之嗣,劉荊州亦是魯恭王之血脈,二君是為同族同宗之人。以鬆觀之,劉荊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霍峻,世之名將,得之足以據曹。”

“至於昔日之兵戈,鬆竊以為曹賊不死,大敵當前,宜摒棄仇恨,同盟齊心。鬆聞劉荊州與劉備協力圍取江陵,使君何不如遣使互通友好,與二劉同盟議事,申漢室之傾頹,明劉姓之大義,同討曹操奸賊,興複漢家之天下。”

張鬆心中記恨曹操,今時能給曹操添亂,他甚是樂意。

且張鬆也在尋求明主,劉琦作為劉表的繼承人,作為名義上的聯軍統帥,他與劉備聯手擊敗曹操,自此聲威大振。張鬆心中念及劉琦委任霍峻之舉,認為劉琦或許能為明主。

至於劉備,不好意思。張鬆有考慮過,但是劉備在江東,又時常幫劉琦打仗,離巴蜀太遠,暫時不是張鬆的第一人選。

劉璋被張鬆長達二三百字的言語說服,不禁點了點頭,甚是滿意張鬆的方案。

捋著胡須,劉璋問道:“子喬之語,孤甚是滿意。卻不知諸位可有高見?”

“使君英明,我等並無異議。”眾人拱手稱道。

在金口之戰前夕,益州士人皆是心傾曹操。畢竟以曹操戰前的威勢,說不認可曹操,純粹是假的。但隨著金口之戰的結束,曹操身上的光環褪去,眾人也就以為那樣。

劉璋禦下寬鬆,他們在益州甚是安逸,除了心懷大誌的人不滿,也彆無所求,不至於鐵了心投靠曹操。畢竟之前向曹操獻媚,乃是擔心曹操一統天下後,眾人的利益分配問題。

見眾人不曾反對,劉璋問道:“誰願替孤出使荊州,議三家友好之盟。”

張鬆拱手說道:“啟稟使君,軍議校尉法正素有才華,可負此重任。”

法正襲儒服長衫,趨步出席,婉拒說道:“啟稟使君,正才乾不足,怕難肩負此任。”

“嗯?”劉璋看向張鬆,略有質問之意。

張鬆見法正不願,走至法正身側,低聲說道:“孝直不欲從明主否?今怎不願趕赴吳楚。劉荊州、劉揚州皆是英豪、武烈之人,見之或有裨益。”

見二人嘀咕,劉璋又問道:“孝直意下如何?”

法正見張鬆向自己拚命擠眉,遂是拱手說道:“使君若不棄正卑鄙,某願以口舌之利,出使荊楚,合三家之好,勠力禦曹。”

“善!”

劉璋鼓掌而笑,說道:“此行當備上厚禮,切莫有失。”

“諾!”

眾人議事結束,張鬆尋上法正,二人為伴而行。

張鬆心情甚好,說道:“今孝直出使荊楚,不知其中深淺否?”

張鬆與法正關係甚好,二人皆自感懷才不遇,無明主賞識。但法正為人睚眥必報,因而於士人中口碑不是很好。

法正瞥了眼張鬆,說道:“子喬之意,正豈能不知。然欲求明主,何不自往?”

張鬆露出笑容,說道:“鬆不識明主,妄投曹操,受其折辱。孝直能識於人,今出使荊楚,可觀劉荊州之才乾,看是否為你我之主。”

法正沉吟半響,說道:“以正觀之,劉荊州性情柔弱,並無宏圖之誌,怕是難成明主。今能於金口得敗曹操,竊以為多賴霍峻、劉備二人。若無霍峻謀略,其安能得勝曹操。”

“且劉荊州坐擁吳楚,難以製衡劉備,縱使劉備坐大,以致一家之言,而成兩家之語,故而難言明主爾!”

張鬆麵露深思之色,說道:“孝直之言,甚有道理。然不知孝直以為明主何在?”

法正斟酌良久,說道:“今未麵見劉荊州,不易早下斷論。或許劉荊州難為明主,但有他人或可為明主。”

說著,法正笑了笑,說道:“且容正出使歸來,向子喬言明細節。”

“好!”

張鬆叮囑說道:“孝直妥善謀劃即可,但今日之事暫時不可與子敬(孟達)言語,以防走漏風聲。”

法正點了點頭,笑道:“子敬之人,正豈能不知。請君放心,正心有自知。”

孟達精明驍勇,素有膽識,亦是良才。雖與法正、張鬆交情甚密,然其人容易善變。如此機密之事,張鬆不敢相信孟達,讓法正也多加小心。

且不言益州變動,今襄樊也有變化。然這個變化不在吳楚及曹氏,而是盤踞在漢南柤中的荊蠻梅敷三兄弟。

南方蠻夷眾多,不僅是南中、荊南、江東存在大量的蠻夷,即便是離中原地區近的襄陽也存在荊蠻。

從秦漢以來,漢人在向南開拓,常沿大河而居,然在山間河穀常盤踞蠻夷。這些蠻夷在經漢化之後,多是成為熟蠻,學習漢人的耕種技術。時收獲之節,畝田大稔,積穀重岩,未有饑弊。

盤踞在柤中的荊蠻便是熟蠻,自漢末亂世,荊蠻舉家自保。劉表入荊州,荊蠻則向劉表稱臣。然而劉表病故,吳楚與曹氏角力江漢,無瑕顧及柤中。

今隨著戰線推移,曹操讓手下將領遷民北上,因而亂世的風波降臨梅敷三兄弟頭上。

梅敷手中攥著來自曹操的巾帛,其於信上拜梅敷為平蠻將軍,封關內侯,令他率帳下萬戶部曲渡漢水北上,遷居南鄉郡縣。

放下巾帛,梅敷說道:“今時曹操欲讓我等率族北渡漢水,不知你們何意?”

相比於梅敷的審時度勢,他的二弟梅芳、三弟梅頤則是性子急躁。

梅頤說道:“阿兄,曹操兵敗金口,又無多少兵馬,我等手上有部曲萬餘人,何需聽其詔令?若是曹操率兵而來,我等退入山穀之間,據守寨壘即可,且還有霍峻在側。”

“是啊!”

梅芳應和說道:“我等族人世居柤中,今怎能輕易離鄉。及若北上,怕我族人難保。”

不僅是兩位弟弟不願,梅敷自己他也不願。在柤中當土霸王多麼舒服,何必北遷到漢北,又讓漢人編戶齊民。

思量半響,梅敷說道:“曹操兵馬眾多,豈能輕惹。今不如向霍峻遣使,言我軍欲向其歸降。引霍峻入局,讓他與曹兵爭鬥,我等自持中立。以我等手中兵馬數量,霍、曹不敢得罪我等,我等當能自存也!”

還有一章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