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3章 越分享,收獲得越多(1 / 1)

大時代之巔 荒野悲歌 7078 字 1個月前

既然遇到了Spotify,周不器就沒理由錯過,怎麼都要參與進去,投一筆錢。未來這會是全球最大的音樂流媒體巨頭,市值一度超過500億美元。

不過,這是他重生時的狀況。

更長期會怎麼樣?

比如30年、40年後會怎樣?

先知先覺失效了,周不器就要根據這輩子做互聯網對這個行業的理解和思考來作出判斷了。

他不看好Spotify更長期的發展。

前幾個月,他深度考察了視頻流媒體市場,幾經周轉,最終放棄了收購Hulu,選擇了跟進奈飛。

奈飛是有前景的,不管是30年還是40年後,這都會是一家優秀的世界級公司。因為從運營模式上,奈飛和Spotify有著本質區彆。

奈飛有自製劇。

而且,非常強大!

不僅能自己拍電視劇,還能挖來好萊塢最好的導演、最好的演員去拍流媒體電影。不是那種粗製濫造的“網絡大電影”,而是那種能夠衝擊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檔次。

現在的奈飛還沒有開啟這條路線。

因為視頻流媒體業務剛剛興起,好萊塢巨頭們還處於摸索階段。等過幾年奈飛做大了,好萊塢就要搞幺蛾子了,就開始集體地抬高影視版權的價格。

超高的版權價格,讓奈飛苦不堪言,從市場裡融到的錢都用來購買版權了,每年要麵臨巨額虧損。

即便這樣,很多優質的版權好萊塢巨頭也不願意授權,隻會在自家的平台上獨家播出。比如迪士尼動畫,隻能在迪士尼的媒體上看到;比如HBO的電視劇,隻能在自家的電視台中看到。

沒辦法,奈飛隻能搞自製劇。

這既是無奈之舉,也是在夾縫中尋找到的一個能夠脫穎而出的正確的道路。流媒體的行業,版權就是“核心技術”,誰掌握了版權,誰就有絕對話語權。

一旦流媒體平台沒有版權,隻能依賴外部提供,就會遇到卡脖子的風險。版權方哄抬物價,會把平台方的所有利潤都榨乾。

比如Spotify。

這家公司就算是世界第一大音樂流媒體平台了,卻從未盈利過。最多的時候,一年營收超過50億美元,可30億-40億美元都交給四大音樂巨頭當版權費了。賺的越多,版權費就越高,自身虧損就越嚴重。

而音樂產業的性質,就導致Spotify不可能像奈飛那樣搞“自製音樂”。

影視行業有巨頭,但沒有寡頭。好萊塢就有上千家影視公司,全世界有幾萬家影視公司,競爭很激烈。

音樂產業就不同了,全世界一共就四大音樂巨頭,環球、索尼、華納、百代。甚至環球音樂還有意要收購百代音樂,變為三大音樂巨頭。(2012年完成收購)

這就是一個寡頭壟斷的行業。

壟斷的危害性和高度集中化,導致Spotify不可能以自製音樂的方式從夾縫中成長出來,就永永遠遠地要受製於版權方。

如果Spotify是一家美國公司,比如蘋果、亞馬遜旗下的音樂流媒體業務。這些矽穀巨頭實力很強,三大音樂巨頭加起來都不夠人家一個小手指,就不敢太欺壓。Spotify是一家獨立發展起來的瑞典公司,上市的時候甚至選擇了DPO模式而不是IPO,又把華爾街給得罪了,困境之大可想而知。

周不器通過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不認為Spotify能夠有一個很光明的未來。除非Spotify願意賣掉自己,委身在超級巨頭旗下。

不過沒關係,現在的Spotify才剛剛A輪,參與進去。過些年等Spotify上市了,大不了就賺了幾十倍退出好了。

甚至紫微星國際集團一旦發展起來了,未必不能改寫前世的音樂產業的畸形狀態。

一旦海外業務的紫微星國際集團發展起來了,就擁有了和三大音樂集團對話的資格和掰手腕的實力,遠非Spotify一家小公司能比。

到時候,借著前幾輪融資所搭建起來的關係和人情,說不定將來紫微星國際集團可以完全收購Spotify。

也許就能解決這個卡脖子的版權困境。

眼下,先擠掉李家誠先生,由紫微星出麵,完成對Spotify的A輪投資!

對Spotify來說,他們當然也很希望這個A輪融資由紫微星牽頭。

李家誠先生很厲害,可他隻是一個傳統行業的商人。除了錢,他什麼都給不了。紫微星就不同了,這是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除了給錢之外,還可以給年輕的創業公司Spotify帶來技術、市場、行業資源和戰略規劃。

現在的情況,屬於郎有情妾有意。

不過,在此之前周不器要了解一下Spotify的現狀,他非常好奇。全世界的音樂網站有幾萬家,憑什麼瑞典小國的Spotify跑出來了?

到底是怎麼說服四大音樂集團給正版授權的?

丹尼爾·埃克道:“我們也是對這個市場考察了很多,做出了多次分析後才作出的判斷。”

“怎麼做的?”

“股權合作。”

“股權?”周不器眉梢一挑,陷入了傳統思維,很驚訝地說,“你們的A輪不是還沒啟動嘛,此前拿到四大音樂集團的戰略融資了?”

丹尼爾·埃克搖搖頭,“是股權合作,不是戰略融資。”

周不器還沒理解,“什麼意思?”

旁邊的另一個創始人馬丁·洛倫鬆快言快語,“我們拿出了25%的股份,按照音樂版權市場份額的比例,免費地送給了四大音樂集團。”

“啊?”

周不器驚了個呆。

靠!

還有這種操作?把股份免費送人?

Spotify上線才一個多月,就有100多萬的用戶了。這種增長速度和發展潛力,估值幾千萬美元很輕鬆。

25%的股份,白給了?

丹尼爾·埃克道:“從來沒有一家在線音樂平台能夠同時跟四大音樂巨頭簽訂授權協議,這就導致各種音樂平台上的音樂都不夠齊全。用戶有時候要通過很多平台,才能找到想聽到的音樂,這就很麻煩。我們知道音樂流媒體很難做,想要成功,就必須解決這個市場困境,打造出一家版權庫足夠多的音樂平台。”

周不器深吸了口氣,很是讚歎,“這是抓到核心競爭力了。”

丹尼爾·埃克輕輕點頭,“沒錯,所以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說服四大音樂巨頭,跟他們簽約,拿到足夠多的音樂版權。”

馬丁·洛倫鬆補充道:“Spotify有免費計劃和付費計劃。免費計劃依靠的是語音廣告,付費計劃則是付費會員。”

“語音廣告?”

“就是音樂在切換的時候,中間會有一段10秒鐘左右的語音廣告。這是我們在商業模式中的創新,得到了多方的認可。”

“嗯,的確很好!”

周不器又把他們給表揚了一通。

的確,這個模式很創新。

傳統的頁麵廣告,轉化效率太低了,尤其對音樂網站來說。用戶們聽音樂,往往是隻聽不看,會同時忙碌其他的事情,頁麵廣告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廣告商們不喜歡,就拿不到廣告費。

可歌曲跳轉之間的語音廣告就很好了。

既然是聽歌,就一定離不開聽。這個過程中,會把語音廣告的內容一字不落地都聽到,廣告效果就會非常好。

免費模式靠廣告收益,付費模式靠會員收益……這是很多互聯網公司盈利的主要商業邏輯。絕大部分的在線音樂平台都是這麼搞的,同質化很強。Spotify不一樣,走出了一條全新的商業模式之路。

再加上有免費的股份贈予,還有穩定的正版音樂收入進賬,對四大音樂集團來說,有什麼理由拒絕?

白給的錢都要?

世界上沒有這樣的道理。

這樣一來,Spotify就成了劃時代的產品,把四大音樂巨頭通通都拿下了。靠著世界上最充足的音樂版權庫,上線僅1個月,就引爆了市場。

這家公司06年就開始創業了,過去兩年一直在苦心鑽研商業模式和運作理念,遲遲沒有推出真正的音樂產品。

上個月產品上線,堪稱“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周不器很感慨,“越貪婪,收獲得越少;越分享,收獲得越多。想收獲,先給予,這個世界從來就不存在隻進不出的生意。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並不多。你們這個免費股權贈予方案,我很欣賞。”

接連被誇獎,丹尼爾·埃克很高興,就邀請周不器去他的辦公桌,一起看看Spotify的產品。

“不用看了。”周不器擺擺手,“商業模式是戰略,產品的好壞是戰術。隻要戰略對了,即便戰術有些瑕疵也無傷大雅。”

丹尼爾·埃克也反誇了他一句,“周先生果然是大老板,您的指點發人深省。”

周不器笑笑,“你們的網站在哪個國家上線了?”

丹尼爾·埃克道:“不僅是網站,還有軟件。目前除了瑞典語之外,主要就是英語了。在英國上線後,這才引起了李家成先生的注意。拿到A輪後,我們打算快速地開發出更多的語言版本,麵向歐洲市場。以及把Spotify推進美國市場。”

周不器點了點頭,“嗯,思路沒問題。跟李家成談得怎麼樣了?”

丹尼爾·埃克猶豫了一下,覺得還是應該實話實說,在大人物麵前,越坦誠越聰明,“初步方案已經達成了,估值5000萬美元。我們打算稀釋20%的股份,融到1000萬美元。現在有一點小麻煩,瑞典也有兩家機構想投資,我們需要協調好各方的投資比例。”

“不用協調了!”周不器大手一揮,果斷又雷厲,“你們要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產品改進和市場拓展上,不要在資本運作上浪費太多的精力。1000萬美元,我出了!”

“估值呢?”

“按照你說的,5000萬美元,沒問題!”

周不器已經是大佬了,在這種小生意上斤斤計較太丟份。按理說,紫微星出資1000萬美元對Spotify的融資屬於戰略融資。

既然是戰略融資,可以拿到比市場價更優惠的條件。可能估值4000萬美元就夠了。不過沒必要,先拿下再說!

計較得太多,容易讓對方看低了自己。以後的合作,還長遠著呢,讓他們看看周大老板的魄力和說一不二的個性。

.yetia64989/28786731.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yetia。何以笙簫默小說手機版閱讀網址:m.yetia,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