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百聖之鄉(1 / 1)

【期待什麼呢?】

【期待從這個小小的學塾,真的能走出一位做成了學問的人】

【你是不知道這個期待的,但你握起筆就很自然的認真了起來】

【短短一句話,你落筆如風,很快就寫完了】

【樸茂工穩,筆勢豪縱】

【一眼看去,並不比大先生的字差多少,甚至在意境上還勝了一籌】

【“大善!”】

【你獲得了大先生的讚賞】

【文氣+1】

【後來,大先生乾脆隻給出要練的字,讓你去寫】

【而後掛在牆上,供其他弟子臨摹】

【對於其他弟子來說,練字是一件快不得的事,等到大先生帶著他們把今天該練的字練一遍】

【已經到了午時】

【半日過去,你在學塾認真聽講,精進了學問】

【文氣+1】

【這時早上的講授就已經結束了,有的弟子回家,有的弟子則留在學塾的小院】

【院子中很冷,但正因為這樣,他們中午就不會犯困】

【可以把早上大先生講過的學問再溫習一遍】

【李良飛是這麼選擇的,同樣如此選擇的還有早上看過你一眼的那個弟子】

【他帶著一張梆硬的黃餅找上了你,給你掰了一半】

【請問你是否接受他的好意?】

有飯不吃是傻蛋。

【你接過半張黃餅,給他做了個揖】

【他卻沒有還禮,隻是問:“好吃嗎?”】

【“吃不出味道。”】

【“這樣麼……”那人又問:“你幾時來的文曲村?”】

【“昨日。”】

【“一天時間就……”】

【你們說這些話的時候聲音並不大,但還是很快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你們邊吃邊說話違背了禮法是一方麵,對於那些正在溫習學問的弟子來說,你們打破了這裡的寧靜,就是打擾了他們做學問】

【他們不善的向你們逼近,目光中充滿了鄙夷與厭惡,像是在看什麼十惡不赦的罪人】

【“無妨。”不愧是挨了兩戒尺眼睛都不眨一下的人,你身邊那位告訴你,“他們不可能動手。”】

【“君子動口不動手,他們最多動嘴。但這些人又習慣了做個啞巴,於是什麼都做不成。”】

【就和那人說的一樣,圍住你們的弟子們很快又全部退走】

【著急做學問去了】

【“不才葛辛,這位仁兄怎麼稱呼。”】

【“孫午安。”】

【當著很多人的麵,你們堂而皇之的聊了起來】

【“孫兄是暘州本地人?”】

【“是。”】

【“暘州的先生們教的孝道應該不是你早上說的那樣吧?”】

【你沉默著沒有說話】

【“我這裡也有一個故事,孫兄要聽嗎?”】

【“且講。”】

【“大虞的東麵,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州,叫做齊州,這裡被稱作百聖之鄉。”】

【“百聖可能誇張了,但文廟八聖中,還真有五個是從這裡走出去的。”】

【“一個文道之聖,可延文道百年氣運。”】

【“聖人在世之時,天下的文人能很輕易的養出浩然氣,官道的時運也比武夫要強很多。”】

【“很多人把文道的興衰都寄望在齊州,包括……古往今來的王朝之主。”】

【“他們有時是樂意看到文盛武衰的,因為文道走到終途也就是九重殿,武道……還沒人能走到終途,多是半程就起了野心。”】

【“野心一起,那就是燎原之火,掌控天下的朝廷也未必能澆滅。”】

【“文廟第二聖定下了儒這個字,儒……是父子君臣有序,生來就要為坐在皇位上的那個人服務。”】

【“文道、儒道的發展,離不開官道、王道。”】

【“所以,早在大虞之前,齊州就是一個國中之國了,他們可以頒布自己的政令,任命自己的宰相。”】

【“而每個王朝基本也不擔心齊州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因為文廟就在齊州,所有的人進入齊州之後都會被文氣壓製,成為一個普通人。”】

【“齊州不可能養出自己的軍隊,而從齊州走出的人一般也沒什麼威脅。”】

【“到了今朝,大虞對齊州的要求隻有兩個,一是賦稅,二是人才。”】

【“他們必須要培養出一定數量的文人,送到大虞參加科舉。”】

【“人才輸送越多,賦稅收的越少,如果殿試中五成的學子全部出自齊州,則免去一年的賦稅。”】

【“幾百年來,為了達到這個‘五成’的比例,齊州幾乎是家家從文,人人學字。”】

【“最開始的時候,他們確實接近了這個比例,因為齊州的學子幾乎都是聞雞而起,見月不眠,什麼書都能倒背如流,而且對聖人言的領悟也比彆人要深。”】

【“後來,其他州的學子也學他們對自己下了狠心,廢寢忘食,一心做學問。”】

【“有人說科舉是寒門翻身唯一的可能,信了這句話的人不少,他們能有怎樣的決心?恐怕生死不能阻也,齊州的人能做到,他們也能!”】

【“齊州從那之後很難達到‘四五成’的比例,但二三成還是有的,因此倒也沒到山窮水儘的地步。”】

【“可齊州想岔了一件事,寒門會老老實實的和他們競爭,世家大族卻不會。”】

【“齊州和寒門的學子不要命的做學問,世家大族裡的人卻不忍心自己的兒子也為一個小小的科舉把身子學垮了。”】

【“那怎麼辦?前麵幾個階段他們還能動動手腳,但來到了會試、殿試這個階段,那都是有聖上的目光在盯著的。”】

【“正兒八經的讓族中子弟去和寒門競爭,很多人還真競爭不過。”】

【“世家們合計了一個法子……直接從科舉的源頭下手。”】

【“齊州不是百聖之鄉嗎?那學的就是聖人言。”】

【“假如科舉不考聖人言了,他們還能猖獗嗎?”】

【“學……我學不過你,但我可以改題啊!”】

【“聖人已是古人,他們說的話怎麼解釋,本身就要看今人的嘴。”】

【“你如今看到的‘孝’和‘禮’,就是如今的科舉會考的東西。”】

【“在科舉改題的那一年,齊州的學子竟然一個都沒殺入殿試,聖上大怒,把齊州的賦稅翻了倍。”】

【“再加上當時冥法宮大肆販夢,禹州、兗州、惠州的學子異軍突起,徹底把齊州的學子踩在了腳下。”】

【“整個齊州拉緊褲腰帶,緩了二十年,才終於再次走通了科舉這條路。”】

【“在這期間,他們打倒了一批堅持舊文道的‘腐儒’,焚掉了供奉在文廟中的所有聖人真跡,隻去學科舉會考的那些後譯本。”】

【“如今的文曲村,就是整個齊州的縮影。”】,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