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安南戰爭”(下)(1 / 1)

蔡京欺君罔上,謊報軍情,終於使南詔侵吞了安南,蔡襲同誌在戰爭中壯烈殉國,其全家老小70人也慘遭南詔屠殺。

蔡京赴任嶺南西道後,繼續貪贓枉法,搜刮民脂民膏,並且露出了他更加畸形變態的一麵,鐘情於炮烙淩遲等酷刑,喜歡虐殺。不久之後,遭部隊嘩變驅逐,而他因擔心罪行敗露,而私刻公章、偽造朝廷公文,違法違規招募軍隊,想奪回嶺西,卻再次遭遇慘敗。

最終,蔡京的一切罪行沒有逃脫正義的審判,被貶死崖州。

這位蔡京早年是和尚,飽讀詩書,有很深的文學造詣,得到了令狐楚的賞識,令狐楚眼光獨到,是世之伯樂,勸蔡京還俗入世,蔡京遂還俗參加科舉,果然登第為官,官運亨通。除了蔡京,令狐楚還發掘過一位才子,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商隱。

《全唐詩》收錄了蔡京的三首詩作,其中一首《詠子規》最為知名,因為其中一句“凝成紫塞風前淚,驚破紅樓夢裡心”被很多專家學者視為《紅樓夢》的書名來源。

巧合的是,北宋末年有一位大才子、書法家,也叫蔡京,讀過《水滸傳》的對他肯定很熟悉了,北宋六大奸臣之首,比高俅還可恨的大奸臣。兩位蔡京都在文學詩詞方麵又深深的造詣,也都是十惡不赦的大奸臣。

段文楚、李琢、蔡京等人毀國無窮,終於使兩國在安南地區打成了長期的拉鋸戰,陷入了戰爭的泥潭。

宰相杜悰為唐懿宗出謀劃策,主張和平解決與南詔的衝突。先遣使吊唁,並告訴世隆,隻要他肯改名字,大唐就給他冊命。

世隆,名字犯諱。同時犯了太宗李世民和玄宗李隆基的諱,“雙諱王中王”。也正因此,唐朝史書中常以“酋龍”稱呼他。

提議甚好,雙方都有台階下,都不失顏麵。

然而戰爭形勢的急劇惡化最終導致了使者的未送達。

其實,即便使者送達,戰爭也不會結束。因為戰爭的主動權並不在大唐,而在南詔。

請回憶我剛才的措辭,大唐邊將的橫征暴斂、肆意妄為,是安南地區“快速陷落”的一個內因,而不是安南地區“爆發戰爭”的內因。

“安南戰爭”不是偶發事件,更不是地區衝突的升級版,它存在邏輯上的必然性。

唐懿宗不用為此背鍋,大唐同樣無需自責。

知己更要知彼。我們隻需看一眼南詔的國內形勢,就會立刻明白為什麼說這場戰爭存在邏輯上的必然性了。

世隆,新即位的南詔國主,16歲。16歲,他還是個孩子呀!對曆史和政治敏感的人,隻看到這個數字,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了。沒錯,幼主登基,大權旁落,攝政大臣權傾朝野……

16歲的世隆身後也藏著一位一手遮天的權臣。這位權臣就是王嵯巔。

王嵯巔,最初是南詔的一個節度使(南詔仿照大唐製度,也設置有節度使),公元816年弑殺南詔國主勸龍晟,擁立其弟勸利晟,從此大權獨攬;公元823年,22歲的勸利晟突然死亡,王嵯巔又擁立其弟勸豐祐;公元859年,勸豐祐去世,王嵯巔擁立其子世隆。

至此,王嵯巔已經在南詔的權力核心上縱橫馳騁四十餘年,可謂是權傾朝野,隻手遮天。世隆上台後,王嵯巔仍然以攝政王的身份控製南詔政權。

漢末的曹操,清初的鼇拜,都要望塵莫及,自歎不如。

如同漢獻帝和康熙大帝,少年世隆不甘心做一個任人擺布的傀儡,鏟除王嵯巔,成為世隆上台之後的頭等大事。

世隆雖然年幼,卻老練成熟有心機。他的做法也是漢獻帝與康熙大帝的結合體:先拉攏仇視王嵯巔的、特彆是掌握兵權的勳貴,暗中結成“反王嵯巔統一戰線”(漢獻帝衣帶詔討曹操),在經過一番周密的部署之後,設下圈套,把王嵯巔騙過來,然後一擊必殺(康熙擒鼇拜)。

如果隻是除掉權臣,還不足以彰顯世隆的雄才大略。殺一個權臣容易,重新奪回長期被大臣分割的權力難上加難。

在鏟除權臣之後,世隆充分利用各大貴族、勳貴之間的矛盾,左右製衡,通過政治博弈撈取權力,最終漁翁得利,鞏固了王權。

建國稱帝,就是他的一招政治妙棋。全國的政治地位獲得整體提升,全民受惠,取得廣泛支持,圈粉無數。

為了轉移國內政治矛盾、提高自身聲望、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世隆接下來就是發動對外戰爭。

戰爭對象的挑選,也透露著世隆的智慧和魄力。

在世隆即位之前,南詔剛剛出兵幫助驃國(今緬甸)打敗獅子國(今斯裡蘭卡)。這次悍然乾涉彆國內政軍事行動的最高統帥,是大將軍段宗榜。

也正是在凱旋的時候,段宗榜騙王嵯巔一起迎金佛,並趁王嵯巔拜佛的時候,將其一刀砍死。

如果繼續對南亞諸國用兵,無疑會提升段宗榜的聲望。段宗榜也難保不會成為第二個王嵯巔。

世隆野心勃勃,氣吞山河,他沒有挑軟柿子捏,而是把矛頭直接對準了曾經的宗主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大唐。

對外戰爭,除了能夠撈取聲望,更能在軍隊中培植自己的黨羽,從而回收兵權。特彆是可以瓦解段宗榜在南亞的勢力。

所以,對大唐發動戰爭,是世隆一舉多得的選擇。

這才是“安南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安南戰爭”持續了七年之久。

期間,世隆不斷加大軍隊投入,從最初的數千人增到三萬,從三萬到五萬,最後竟然高達二十萬!亦有記載稱是三十萬,總之,基本是傾儘全國之力了。

世隆也取得過輝煌戰果,曾一度將安南劃入南詔版圖,並設置“安南節度使”。

最終,鹹通七年(866),十月,大唐收複安南,把南詔侵略軍徹底趕出大唐領土。“安南戰爭”結束。

這場戰爭的結果也比較吊詭,那就是沒有失敗者。

大唐維護了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勝了;

世隆也達成了戰略目標,沒輸。

南詔大將軍段宗榜,在本次戰爭中被大唐擊斃。算是世隆的意外驚喜吧。

至此,南詔國形成了全國軍民緊密團結在以世隆同誌為核心的中央集權製權力體係周圍,同舟共濟,上下一心的局麵。

戰爭初期,南詔一度順風局,甚至對大唐形成壓倒性優勢。

大唐無意“扮豬”,一方麵是地區軍事存在薄弱,一方麵是高層的戰略誤判,還有另一個原因掣肘,那就是後院起火——徐州軍亂。,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