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新的格局(1 / 1)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楊行密的許多軍需物資還沒來得及運進揚州,全部遭蔡賊掠奪。逃出揚州的秦彥、畢師鐸,也應邀投奔到秦宗衡的隊伍中,做秦宗衡的“帶路黨”。

與此同時,朱溫的“三朱同盟”瓦解,朱溫突襲朱瑄、朱瑾,先勝而後敗,主力部隊退回汴州。

秦宗權擔心朱溫對蔡州構成威脅,於是急忙征調秦宗衡部隊返回蔡州,先抵禦朱溫,再圖揚州。

然而蔡州戰場上的連連敗退,讓蔡賊內部士氣低落,喪失了革命信心,有部分將領開始開小差。

比如秦宗衡部將孫儒,在接到撤兵的消息後,立即發動兵變,殺死秦宗衡。蔡賊的“淮南遠征軍”分裂瓦解,孫儒把秦宗衡的人頭送給朱溫,倒向汴州朱溫;另一部將安仁義則率部投降楊行密。

孫儒剽掠鄰近各州,將部隊迅速擴充至數萬人,並接納了秦彥、畢師鐸,覬覦淮南。他們首先攻克了高郵,張神劍率殘部突圍,逃到揚州。

楊行密十分厭惡張神劍的為人,認為張神劍是個反複無常、唯利是圖的小人。他當然沒有冤枉張神劍,張神劍反複於呂用之、畢師鐸之間,龍勝幫龍、虎勝幫虎。

畢師鐸初起兵時,曾與鄭漢章、張神劍歃血為盟,結果那兩人奔赴戰場,而張神劍則貓在高郵,隔岸觀火;楊行密起兵,張神劍又倒向楊行密,與畢師鐸決裂,而所謂的倒向楊行密,也是躲在高郵,坐山觀虎鬥;現在又被孫儒、畢師鐸端了老窩,才跑到楊行密身邊,發毒誓效忠……

楊行密把張神劍帶來的七百多士兵分散安插到各部,當晚就分散逮捕、集體坑殺;次日清晨,又把張神劍誅殺,以絕後患。

呂布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姓家奴”,反複無常的典型代表。通常情況下,這種無情無義、唯利是圖的小人,都不會得到好下場的。張神劍就是其中之一。

麵對來勢洶洶的孫儒,楊行密是沒有必勝的把握的。他采取了龜縮戰術,命令駐防海陵的高霸率領全部軍民、輜重,撤入揚州城,堅壁清野,跟孫儒打持久戰、消耗戰。

楊行密與高霸義結金蘭,誓如兄弟。

朱溫與朱瑄、朱瑾還是結義兄弟呢。亂世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鳳毛麟角,瓦崗一爐香的大瓜喜聞樂見。

楊行密打算派高霸駐防天長,構築抵禦孫儒的第一道防線。

智囊袁襲再次獻計,說高霸是高駢的老部下,最擅長見風使舵,你怎麼能讓他駐防如此重要的據點?依我看,不如殺之!

於是,高霸及其全部將領、海陵士卒,全部被楊行密誅殺。

叛徒的下場】

罪惡多端的呂用之黨徒,終於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呂用之,被楊行密誅殺。理由是沒有找到他實現承諾的銀兩。先將其腰斬,後發給仇人,兩截呂用之瞬間被剮得隻剩一堆白骨。

張守一,也被楊行密誅殺。

諸葛殷,則於更早時候死在畢師鐸之手。當時他沒來得及逃跑,被畢師鐸活捉。畢師鐸召開批鬥大會,讓老百姓儘情唾罵,拔他的頭發胡須泄憤,頃刻之間拔成一個大禿瓢,隨後用勒死,有人挖出了他的眼睛,更多的人則是用磚頭瓦塊砸他的屍體,“俄而成塚”。

呂用之其餘黨羽也遭屠滅。

至於畢師鐸和秦彥,同樣也要為自己的叛逆行徑付出代價。

二人投奔到孫儒軍中,自然也受到孫儒的猜忌。兩人前來投奔的時候,尚有本部兵馬兩千多人,不是小數。

孫儒采取的是溫水煮青蛙的策略,一點點剝離蠶食二人的部隊。

畢師鐸手下一個叫唐宏的親信,敏銳地嗅到了危險氣息。為求自保,他很識時務地出賣了自己的老長官。

唐宏告訴孫儒,說秦彥、畢師鐸暗通汴州朱溫,陰謀兼並孫儒。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即便信其無,也要借其有。孫儒立刻擺下伏兵,急招秦彥、畢師鐸、鄭漢章,說有要緊的軍事要談。

秦彥、畢師鐸最先趕來。未及二話,便被甲士繩捆索綁,扔到孫儒麵前。

孫儒滿滿正能量,一副正義凜然的光明嘴臉,道貌岸然地厲聲嗬斥,痛罵秦彥謀反叛亂、害死舊主,罵累了,就將秦彥拖出去,斬首示眾。

歇會兒,喘口氣,該罵畢師鐸了。

想不到畢師鐸先開口道:“大丈夫頂天立地,彆整那些冠冕堂皇的話,說穿了,就是成王敗寇。你裝什麼正人君子?自己是啥料,心裡沒點兒B數嗎?想我畢師鐸,也曾統領過數萬人的大軍,不能死在凡夫俗子的手裡,能死在你巨賊孫儒的劍下,也算值了。”

孫儒一聽這話,又羞又怒,大罵:“大膽庸賊,還想玷汙我的雙手嗎?我偏讓凡夫俗子弄死你。”於是讓普通士卒將其拉出去,斬首。孫儒的理解沒得過滿分。

鄭漢章稍後趕到,見勢不對,奮起反抗,竟然拚殺了好幾人。無奈雙拳不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最終還是被擒殺。

隨後,秦彥、畢師鐸的部眾也就遭到清洗,隻有賣主求榮的叛徒唐宏,得到了孫儒的信任,不僅保全了性命,還得到了重用。

淮南亂局】

楊行密趕走了叛賊秦彥、畢師鐸,入駐揚州,祭拜了舊主高駢,清理了呂用之等奸佞,整肅了軍隊,鏟除了張神劍、高霸等隱患,基本控製了淮南局麵。

唯一的威脅就是孫儒。這個威脅還不小。

楊行密現在最迫切的,就是需要得到官方的承認,用政治優勢彌補軍事劣勢。

沒有中央朝廷的認可,楊行密的“自稱留後”與反叛沒有本質的區彆。

所以楊行密入駐揚州之初,就迫不及待地向朝廷通報淮南形勢,請求正式冊封。

這就接上了前文的關鍵節點:朝廷任命朱溫為淮南節度使。

淮南自畢師鐸起兵以來,秦彥、楊行密、孫儒等各方大佬相繼粉墨登場,你爭我奪,狗咬狗、一嘴毛,怎麼突然把“節度使”桂冠送給朱溫了?

以藩治藩,駕虎驅狼,二桃殺三士……朝廷的慣用伎倆,領導從下屬手裡回收權力、平衡勢力的慣用手段。

當我們把朝廷的任命製書看全了,就不難從中看出端倪:

朱溫兼領淮南節度使、“收菜”東南方麵軍司令;

任命孫儒為“收菜”東南方麵軍副司令;

任命楊行密為淮南節度副使。

瞧,故意給你們仨拴對兒。就怕你們打不起來。

楊行密刀尖舔血,好不容易打下來淮南,能輕易拱手送給你朱溫嗎?

孫儒把秦宗衡的人頭送給朱溫,與三國時孫權把關羽的人頭送給曹操異曲同工,把朱溫拖進渾水,轉移秦宗權的複仇怒火。孫儒表麵上依附於朱溫,實際是狐假虎威,一來轉移來自秦宗權的壓力,二來可以增加對淮南戰場的威懾力。

朱溫與蔡賊秦宗權拉鋸扯皮尚無結果,又新結仇於朱瑄、朱瑾,北麵防著勁敵李克用,東麵惦記著時溥,根本無力染指淮南。

朝廷妙計安天下,正是想借此機會,挑撥中原新興藩鎮之間的關係,通過製造地緣衝突來平衡各方勢力,使之對朝廷產生向心力,從而把淮南一步步收歸中央朝廷。

駕虎驅狼,還需防範養虎成患。朝廷過於一廂情願。

朱溫當然清楚朝廷的險惡用意,平白無故把肥沃富庶的淮南封給自己,無非是要借用汴州勢力來控製淮南亂局。這個“淮南節度使”跟當初黃巢封的“同州防禦使”一樣,“令自取之”。

按照大謀士敬翔的規劃,朱溫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壓製南麵的蔡賊秦宗權,兼並東方的土地,主要目標是鄆州天平軍朱瑄、兗州泰寧軍朱瑾、徐州感化軍時溥。

現階段,淮南並不是朱溫的核心利益所在,朱溫無意攪入淮南亂局,更沒必要充當冤大頭,做地區仲裁者或者秩序重鑄者。

朱溫問計於敬翔,眼下該如何伸手接“淮南節度”這個燙手山芋。

敬翔認為楊行密絕不會拱手讓出揚州,想憑朝廷一紙委任狀占據淮南,是癡心妄想。朝廷借刀殺人的意圖再明顯不過。

朱溫表示讚同,“如此,計將安出?”

敬翔教他一招“投石問路”。

既然有朝廷的任命,不妨向淮南地區派遣行政官員,探一探楊行密的態度。當然,其結果肯定是楊行密抗旨不遵,暴力抗法。所以,“投石問路”實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投的淮南,問的卻是徐州。

朱溫疑惑不解。

敬翔微微一笑,“大帥,您附耳過來——咱們是如此這般,這般如此。”

朱溫聽罷,撫掌大笑,連呼“吾得敬翔,如沛公得張良!”,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