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維穩(1 / 1)

維穩

朱溫二征淮南失敗,物質上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對朱溫精神層麵的打擊還是相當大的。

首先是刷新了朱溫對楊行密集團的認知。

田頵、安仁義、朱延壽之於楊行密,好比關羽、張飛、趙雲之於劉備。此三人同時結朱溫為援,發動叛亂,朱溫幸災樂禍地駐軍於宿州,靜候佳音。而楊行密的平叛效率完全超出了朱溫的預想,錯失良機。

楊行密集團平穩渡過了這次危機,讓朱溫始料未及。

其次是刷新了朱溫對長江中遊政治格局的認知。

這些地區在很早之前就依附於汴軍勢力,成為朱溫集團向南方滲透勢力的橋頭堡,朱溫在地區事務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然而事實卻無情地打了朱溫的老臉,身為後起之秀的淮南楊行密,稍加乾涉,“親朱派”就土崩瓦解,朱溫對這一地區的控製力蕩然無存。

潭州馬殷與朗州雷彥恭悍然將荊南瓜分。這一事件對朱溫的打擊最為巨大。

遭受打擊之後的朱溫,對長江中遊地區失控的惶恐要大於對地區代理人背叛的憤怒。要想順利篡唐,就必須重新刷新汴軍勢力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力。

於是,朱溫決定重新南征,這一次的目標是襄州趙匡凝。

襄州趙匡凝可謂是劣跡斑斑,自襲父位以來,始終對襄、汴關係三心二意,早在“清口之戰”時,就背叛朱溫改投楊行密,朱溫派氏叔琮、康懷貞武力征服之。

現如今,淮南楊行密向西拓展勢力,襄州趙匡凝趁火打劫,任命自己的弟弟趙匡明為荊南留後。

這裡還要多說明一句,真正出兵荊南的是朗州雷彥恭和潭州馬殷,所以荊南之地也是被這二人實際控製,而襄州趙匡凝連年向朝廷繳納貢賦,以忠臣麵目示人,故而表奏其弟趙匡明為荊南留後,朝廷也是樂於借花獻佛,慷他人之慨,讓趙匡凝兄弟與朗、潭二鎮爭奪荊南。所以成汭投水自殺之後,荊南地區的戰火仍然持續。

為了鞏固自身,趙匡凝西結西川王建,東聯淮南楊行密。襄州趙匡凝這一係列的舉動,都是在削弱朱溫的勢力,這是朱溫無法容忍的。

不過朱溫並沒有放棄對襄州的幻想,畢竟趙匡凝之父趙德諲是最早歸附朱溫的開明之士,趙匡凝體內有紅色基因,可以算是“根紅苗壯”的“汴二代”了,值得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在弑殺昭宗之後,朱溫派使節到襄州,試探趙匡凝的態度。趙匡凝對使節痛哭流涕,痛心疾首地說道:“我深受國恩,不敢有彆的想法。”

朱溫的幻想破滅了,他不可能依靠溫和的手段向長江中遊滲透勢力,隻能通過武力強勢介入。

為了順利南征,朱溫先要平息內部不安定因素,以防後院起火。所謂“內部”也可細分為地方和中央兩大方麵。

地方上,他最擔憂的當屬青州王師範。

青州王師範投降朱溫的時候,手中仍握有十萬重兵,青州諸將意誌堅定、鬥誌昂揚,尚有一搏之力,隻是因王師範的弟弟王師克被汴軍生擒,王師範才因私廢公,堅決投降。也正是由於他的實力雄勁,所以在歸降之後仍然坐鎮青州,朱溫不敢貿然移鎮,距今已有一年的時間。

如今,朱溫決意南征,必先穩山東。朱溫找來最能言善辯的大謀士李振,希望他可以用三寸不爛之舌把王師範粘來。

李振領命,疾馳青州。

王師範不敢怠慢,老老實實地交出了節度使、觀察使的官印及庫房鑰匙等物品,表明自己願意接受人事調動,絕不貪戀青州節度。

然而麵對全家移居汴州的要求,王師範表現出了預料之中的抗拒,在李振麵前痛哭流涕,苦苦哀求,說自己不僅是戴罪之人,更是朱溫的殺侄仇人,離鎮入汴,定遭殺身之禍。祈求李振救命,讓自己留在青州。

李振借古諷今,以三國時期的張繡為喻,說您知道三國時期有位張繡嗎?漢末三國,張繡屢屢與曹操為敵,後來,袁紹派人召張繡入河北,謀士賈詡就對張繡說“袁紹外寬內忌,連自家兒子都不相容,豈能真心容你?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誌不小,急於以寬厚仁慈示天下,以招攬天下英雄,所以一定不會為難於你”,如今,你越是得罪朱溫,朱溫就越要善待你,拿你當典型事例啊!

張繡對曹操也是先降後叛,致使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死於這場叛亂。朱溫同樣因王師範的叛亂失去了愛侄朱友寧。

王師範恍然大悟,於是打點行囊,第二天,舉族遷往汴州。快到汴州的時候,王師範換穿素服,換騎毛驢,仍以罪人之禮拜見朱溫。

朱溫也表現出了應有的大度,以禮待之。不久之後,表奏其為河陽節度使。

據史籍記載,王師範頗好儒術,酷愛讀書,喜歡結交文人墨客,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好不好儒,我不敢妄加評論,但他一定不好史。在“張繡降曹”的曆史故事上,李振擁有著最終解釋權,李振沒有說謊,但他刻意隱去了一部分事實,把故事的結尾省略了。

讀過三國的人,應該知道張繡的下場。王師範的最終下場完美致敬了張繡。

朱溫拿王師範作秀,心裡卻放不下那段仇恨的往事,不僅恥笑王師範不通曆史,更對他所謂的“儒學”嗤之以鼻,陰謀反叛也是儒家弟子乾的事兒?後來,朱溫安排韓建赴鎮青州,臨行時,對韓建語重心長地勸勉,希望他能像治理華州一樣治理青州,還一語雙關地說道:“那裡是孔孟之鄉,閒暇之餘,你務必要好好讀聖賢書,用心體會,彆讀到狗肚子裡去!”韓建與朱溫“哈哈”一笑,知道這是指桑罵槐,譏諷王師範。

王師範襲承父位,而他的父親王敬武原為平盧軍偏將,通過兵變奪權,驅逐了節度使安師儒,這也是王敬武死後,部將張蟾不服、叛亂的原因之一。所以朱溫常常譏諷這位來自孔孟之鄉的儒士王師範。

除了地方上的不安定因素外,中央朝廷的勢力也需要整合清理。這項任務就不勞朱溫費心了,因為有人樂於充當急先鋒。

一場政治大清洗運動又拉開了血腥的帷幕。

五代十國往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