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抬棺六臣1(1 / 1)

抬棺六臣1

1張文蔚

張文蔚,出身河間張氏,祖父是張君卿,憲宗朝進士而他的父親則需要著重介紹一下。

他的父親名叫張裼,武宗朝進士,初為壽州防禦判官,在壽州任上時,曾屈尊厚待一位客居壽州的念書人,張裼隻是敬重他的學識和人品,並未有所圖,而他無意間的善舉卻使他走向了人生巔峰,因為這位窮書生的名字叫於琮。

武宗32歲時駕崩,繼任者是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宣宗挑選駙馬,於琮勇挑重擔,成功迎娶廣德公主。駙馬爺於琮鹹魚翻身,仕途一路平坦,節節攀升,直至榮登宰相。發達以後的於琮沒有忘記張裼的恩情,於是在朝廷裡大力保舉,張裼也得以平步青雲,進入中央核心權力圈。

好景不長,就在於琮喜提廣德公主的同一年,嶽父大人宣宗駕崩,繼任者就是懿宗。

在懿宗朝後期,駙馬韋保衡先與宰相路岩狼狽為奸,“保研黨”開展了一係列血腥殘忍的政治鬥爭,前文有詳述。於琮、張裼的政治生涯均在此時跌入低穀。

懿宗駕崩後,僖宗繼統,“保研黨”遭遇反攻倒算,於琮、張裼等得以重見天日,重回中央。隨後,張裼外放地方,出鎮鄆州天平軍。

張裼同誌剛剛到任,境內就發生了一個小小治安事件:一個叫黃巢的青年反了。在前文講“黃巢之亂”的時候,張裼同誌已有出鏡,那時黃巢致書張裼,求和詐降,天真的張裼信以為真,於是表奏朝廷,聲稱草賊接受招安,中了黃巢的緩兵之計。

黃巢欺騙了張裼的感情,給他純真的心靈帶來了毀滅性暴擊傷害。張裼同誌憤懣不已,抑鬱而終,享年64歲,距其到任不足一年。

張文蔚,僖宗朝進士,以正直、孝道聞名,入為翰林學士。昭宗朝末期,柳璨擅權暴虐,殘害忠良,當時朝廷官員人人自危,唯有張文蔚勇於跟柳璨做鬥爭,十幾個高官都是靠著張文蔚的努力爭取才從柳璨的屠刀下幸免於難,故而張文蔚成了士人們的救世主、避難港灣。

柳璨死後,張文蔚也就在文官士人集團中獲得了極高的聲望,也因此成為朱溫集團重要的拉攏對象之一。

2,蘇循

蘇循,懿宗朝進士,昭宗朝官至禮部尚書。品行惡劣,唯利是圖,以精通溜須拍馬、擅長阿諛諂媚聞名於世,如果非要用書麵化的四字文言做總結,那就是臭不要臉。

昭宗遷都洛陽後,唐室舊臣、貴胄之後、文人士族……但凡良心未泯,但凡胸有點墨、粗知教化之人,要麼隱居不仕,要麼私懷羞辱憤恨,唯有蘇循歡天喜地,殫精竭慮迎合朱溫。

在爭當舔狗方麵,柳璨可與蘇循平分秋色,但在舔狗的專業技能方麵,蘇循的垂直深度遠甩柳璨十八條街。柳璨徒有舔狗之心,而蘇循兼備舔狗之力。

在朝廷初次討論給朱溫加九錫的時候,滿朝文武深明大義不願苟同,而又迫於淫威不敢強奪,均沉默不言,無聲地表達反對之意。唯有蘇循迫不及待地閃班出列,唾星四濺地為朱溫歌功頌德,並忤逆犯上,直接提出讓哀帝禪讓。

朱溫集團欣然接納了主動投懷送抱的蘇循,任命他為冊禮副使,為唐王朝抬棺。身為唐臣,久食唐祿,這本應是奇恥大辱,而蘇循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成為他日後吹噓的資本,以後梁的開國元勳自居。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叛徒兒混蛋。

他的兒子蘇楷,完美遺傳了他寡廉鮮恥的基因。早年靠父親蘇循的關係走了後門,登進士第,昭宗皇帝親自複試,拿過卷子來一看,直把昭宗皇帝氣得七竅生煙,這等廢物學渣也能登第?於是下詔“終身禁試”。昭宗遇弑後,蘇楷上疏駁諡,公報私仇,發泄對昭宗的仇恨。

“蘇楷駁諡”,成為他一生的汙點。

蘇循、蘇楷父子倆終於以跳梁小醜、奸邪小人的罵名永載史冊,遺臭萬年。

3,楊涉

楊涉,前宰相楊收之侄,前文有過詳敘,不用贅述。

當楊涉領“押傳國寶使”的時候,他的兒子楊凝式對他說道:“父親您是唐朝的宰相,國家淪落到今天這種地步,不能說您一點兒責任也沒有。更何況您還親自手持皇帝玉璽交給彆人,雖然可以保住榮華富貴,但曆史將怎樣評論您?為何不推辭掉這份差事?”

楊涉被這番話嚇得魂飛魄散,連忙示意兒子閉嘴,“你這是要招來滅門之禍啊!”楊涉心驚肉跳,竟然一連幾天不能平複。

4,張策

張策,父親是張同,容管經略使後來的廣西寧遠軍節度使,時代不同,名稱不同。

身為“官二代”的張策,聰悟好學,有神童之美譽。在他13歲那年,父親張同偶然挖到一個古董,是一件古鼎,上麵刻有銘文“魏黃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張同正在歡喜,張策卻說道:“漢建安二十五年,曹公曹操薨,改元延康。是歲十月,文帝曹丕受禪,又改黃初,是黃初元年無二月也,銘何謬邪?”張同大驚,趕忙回書房取來三國誌查驗,結果與張策所說的一字不差。

之後張策又對佛家學說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落發為僧,在長安慈恩寺修行。等到黃巢犯長安的時候,他才被迫還俗,與父母一同躲避戰亂,隱居窮鄉僻壤十幾年。

後來,朝廷召他出仕,不久之後,邠州王行瑜用他做幕僚。王行瑜參與“三鎮犯闕”,河東李克用南下勤王,張策脫離王行瑜東歸長安,逃歸路上,張策與妻子肩輿最簡單的兩人抬小轎,八仙椅穿倆木棍,兩人分前後用肩膀扛著其母,行走在厚厚的積雪中,路人無不感歎他的孝順。

“肩輿其母,冒雪東歸”的事跡也感動了朱溫,朱溫表奏其為鄭滑支使滑州義成軍節度使的屬官。後來母親去世,張策丁母憂解職,服喪期滿之後,被華州韓建辟為幕僚。

後來,華州韓建投降朱溫,移鎮許州忠武軍,韓建派張策作為使節往來於汴州,朱溫見到張策之後,難掩心中崇敬喜悅之情,不禁脫口而出:“張夫子來啦!”

稱張策為“夫子”,足見朱溫對他的學問、人品的雙重肯定。隨後,朱溫就把張策留在身邊,作為自己的幕僚,並表奏朝廷,推薦張策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發揮其史學特長,修撰國史。

5,薛貽矩

臭不要臉。上文有敘。

6,趙光逢

趙光逢,曾祖父趙植,嶺南東道節度使祖父趙存約,興元府推官相當於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父親趙隱,懿宗、僖宗朝宰相。

趙隱為人低調謙遜,早年家貧,兄弟幾人吃苦耐勞,種地養家,再苦再累也絕不向親朋好友尋求接濟。身居相位之後,也沒有忘本,退朝回家之後,就脫下象征權力地位的朝服,而換穿便服。

趙光逢不僅聰慧好學,也遺傳了父親的低調謙和,很守規矩,人送外號“玉界尺”,以形容他正直溫和,言行舉止可為世人做表率。

曾經有一位女道士把二十兩黃金寄存在他家,後來天下大亂,女道士不幸客死他鄉,二十年後,趙光逢將這二十兩黃金上繳給當地行政長官,請求官府出麵把黃金交付給當地道觀,人們驚訝地發現,黃金上二十年前的封條完好如初。

趙家祖孫三代都堪稱道德模範。

趙光逢在僖宗朝進士及第,後為翰林承旨。“三鎮犯闕”時,昭宗幸石門,趙光逢沒有跟隨,昭宗派宦官詔令他來行宮,趙光逢稱病不前。

後因政局動蕩,趙光逢辭官歸隱,有五六年之久。後來他的一個學生得到了重用,他也因此進入朝廷,重新做官。

這個學生就是柳璨,趙光逢是柳璨進士及第時的主考官。

趙光逢清心寡欲,並不貪戀高官厚祿,更厭倦肮臟齷齪的政治場,雖然在朱溫篡唐之後榮升宰相,卻屢次上表乞骸骨,堅決要求退休,終以太子太保致仕朱溫死後,兒子朱友貞登基,再次啟用他為宰相,趙光逢七次上表,托病辭職乞骸骨,以司徒致仕兩年後,皇上發現他骸骨尚存,再次拜為宰相後唐滅了後梁,仍然重用趙光逢,而趙光逢也一直托病辭職,最終在後唐的第二位皇帝明宗時,得以太保致仕,封齊國公,死於洛陽,詔贈太傅。

趙光逢的弟弟趙光胤在後唐初年也榮登相位,某次趙光胤去哥哥趙光逢家中做客,無意間聊了幾句時政。第二天,趙光逢就在大門上題寫四個大字:莫談國事!其謹慎如此。

趙光逢在兩個朝代後梁,後唐做宰相,四次堅請退休,品行端正,不負“玉界尺”之雅稱,脫離了低級趣味,文人搢紳全都尊他為道德模範、行為準則。

五代十國往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