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統一與分裂(1 / 1)

統一與分裂

朱溫代唐自立,急需獲取各個政治勢力的認可與支持。所以稱帝之後的朱溫首先對有功之臣大加封賞,既對嫡係從龍元勳的照顧,也對前唐舊臣及中間勢力雨露均沾。

立國之初,統戰工作尤為重要。

封河陽張全義為魏王封嶺南劉隱為南平王封潭州馬殷為楚王封福建王審知為閩王封杭州錢鏐為吳越王封鎮州王鎔為趙王封定州王處直為北平王。魏博羅紹威此前已經被唐室封為鄴王,於是隻能加太傅銜。

其中,嶺南劉隱、福建王審知,與朱溫素無瓜葛,井水不犯河水,且劉隱之前就曾重賄朱溫,欲抱大腿,經後梁王朝進封王爵之後,自然更是心甘情願擁護朱溫

而潭州馬殷等與朱溫就有不少交集了,馬殷的戰略思想是擁護中央及當時代表唐室的朱溫,而與“淮夷”楊行密為敵,後梁代唐之後,馬殷第一時間承認了後梁的合法性,願意支持朱溫

杭州錢鏐,也是因淮南楊行密的存在而更偏向朱溫,此前上表朝廷,求封“吳越王”,在朱溫把持下的唐室對此斷然拒絕,讓錢鏐十分不爽,等朱溫登基後,立刻封他為吳越王,收獲了錢鏐的好感。這是朱溫謀唐時的小陰謀,朱溫得逞了,錢鏐也承認了後梁的合法性

河朔地區的魏博羅紹威、鎮州王鎔、定州王處直也是朱溫的忠實擁護者,不用多說

除此之外,幽州劉仁恭遭遇內亂,兒子劉守光將他囚禁,然後自稱幽州盧龍軍留後,派使節向朱溫表示歸附,請求任命。朱溫大喜,立刻冊封劉守光為幽州盧龍軍節度使,加宰相銜。關於幽州的父子相爭,後文會詳敘。

而最令朱溫感到意外的,就是獲得了塞外契丹人的承認和擁護。在後梁建立的同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登上可汗之位,派使節訪問後梁,建立外交關係,並向後梁進貢良馬。

至此,後梁的合法性得到了普遍認可,後梁的疆域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北部、安徽西部、湖北、湖南、浙江、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海南島、越南北部、陝西、寧夏等廣袤地區,在這些地區,全都奉後梁為正朔,改用“開平”紀元,承認後梁是中華大地上唯一合法的中央政權,承認朱溫是合法天子。

反對派

拒絕承認後梁的,當然就是河東李克用、鳳翔李茂貞、淮南楊渥楊行密之子,這三位都是朱溫的宿敵,拒絕承認後梁代唐的合法性,堅持沿用“天佑四年”的唐朝年號。西川王建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同樣選擇站隊反對派。

西川王建與淮南楊渥聯名昭告天下,聲稱要與河東李克用、鳳翔李茂貞組成聯軍,反梁複唐,號召天下藩鎮聯合起來,共同起兵響應。

令人尷尬的是,天下藩鎮沒有一個響應的。

既然你朱溫學曹魏,那我王建就學蜀漢。西川王建效法劉備,意欲在蜀地登基稱帝,並且寫信給河東李克用,勸他也登基稱帝,畢竟“分裂中國”的千古罵名是他王建背不起的,隻好多拉幾個下水。

在給李克用的信中,王建解釋道:咱倆登基稱帝,各霸一方,等到消滅朱溫之後,再尋訪唐室李姓後裔,擁護他複興大唐,我們再取消帝號,安守唐臣本分……

你自己信嗎?

李克用對此嗤之以鼻,回信斷然拒絕,聲稱自己有生之年不敢變節!

在回信中,李克用稱驚聞王建稱帝之言,“淚下沾衿,倍鬱申胥之素汗流浹背,如聞蔣濟之言”。

申胥,即伍子胥,楚平王聽信讒言,將其父兄誅殺,伍子胥逃到吳國,發誓一定要滅了楚國,最終幫吳王闔閭大破楚國,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刨墳掘墓,鞭屍泄憤

蔣濟,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曆仕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朝,參與“高平陵事變”,幫司馬懿篡奪曹氏江山。據說,蔣濟隻是很傻很天真,相信了司馬懿的謊言,親自遊說曹爽,說司馬懿隻是想奪權,不想殺人,怎料司馬懿卻在曹爽交權後大開殺戒,曹爽等人被誅三族。隨後司馬懿對蔣濟加官晉爵,以酬謝他在“高平陵事變”中的出色表現,蔣濟因愧對曹爽而拒絕接受,不久之後在無限地自責中抑鬱而終。

李克用拿王建比作伍子胥、蔣濟。

回信中,李克用將朱溫罵作王莽、蚩尤。王莽篡漢,漢文化之敵人而蚩尤就更不用多說了,是華夏文明、炎黃子孫的頭號公敵。

李克用在信中說自己是“經事兩朝,受恩三代”,位至將相,且自己是李氏皇族宗親。沒錯,其父朱邪赤心平“龐勳之亂”有功,當時賜之國姓李,並編入皇室宗籍,隸鄭王房係。所以李克用可以驕傲地宣稱自己也是太宗李世民的子孫。

如此一來,我李克用能稱帝自立嗎?肯定不能。因為你們要麼是“不顯受於漢恩”的孫權,要麼是“微興於涿郡”劉備,你們這幫暴發戶“得之不謝於家世,失之無損於功名”,怎能跟我比?

李克用一頓冷嘲熱諷,表明了自己忠於唐室的態度。

對於稱帝建國一事,王建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了。即便無人響應,王建還是義無反顧地據蜀地建國稱帝。

在朱溫建立的後梁的同年9月,蜀王唐冊封王建正式稱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建都成都府,疆域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四川大部、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湖北西部。

登基之前,王建率領百官及全體人民大哭三天,以示對唐王朝的哀悼,借以表明開國建號在法統上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如同劉備哭祭漢獻帝一樣。

隨後,對有功之臣大加封賞、大赦天下等不必細表。

有意思的是,王建在開國之初,沿用大唐年號,但沿用的是卻不是“天佑四年”,而是“天複七年”。

天佑是哀帝的年號,而王建沿用“天複”而非“天佑”,表明他認定哀帝是朱溫的傀儡而不予以承認。這同樣是出於政治正確的考量,拒絕承認朱溫是王建稱帝的政治基礎。

鳳翔李茂貞近年來接連遭遇重創,實力受損嚴重,特彆是在“鳳翔之圍”之後,史籍記載李茂貞“兵力殫儘,垂翅不振”,“府庫空竭”。他的一個養子李彥琦幫他走出了困境,李彥琦借道甘州出訪回鶻,與之貿易,兩年後“美玉、名馬相繼而至,所獲萬計”。

李茂貞不敢學王建,對外依舊保留唐朝的封號岐王,對內雖無稱帝之名,卻行稱帝之實。李茂貞設置王府,任命文武百官,他所住的地方稱“宮殿”,妻子稱“皇後”,官員呈遞的報告稱“表”,出行所用的也是皇帝儀仗。

在公元907年,中華大地上同時存在三個年號:天佑四年、天複七年、開平元年。中華大地在這一年正式步入“五代”時期,混亂與分裂有增無減。

五代十國往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