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缺錢天子(1 / 1)

缺錢天子

老婆雖然有錢,但不給老公私房錢。這是很多已婚男士麵臨的問題,李存勖也不例外,即便他已經當了皇上。

當然,作為河東集團霸道總裁,公款私用是解決問題的一個好辦法。李存勖在當皇帝之前就動過這方麵的歪腦筋。

前文有敘,當時掌管集團財務的是托孤老臣、監軍宦官張承業。李存勖煞費苦心地擺了個局,插圈弄套,想套路張承業。他故意在國庫門前大擺宴席,還讓兒子李繼岌為張承業跳舞助興,主公父子倆專挑張承業愛聽的說,拍張承業的馬屁,借著張承業打賞李繼岌的節骨眼,李存勖輕描淡寫地說道:“孩兒啊,以後彆跟你張叔見外,缺錢了找他要就行,這不”回頭一指國庫,“有的是錢。”

沒想到張承業不吃這一套,公私分明。真缺錢了,我自掏腰包接濟你,公家的錢,你一分也彆想動!

李存勖惱羞成怒,當場就要殺了張承業。後來鬨到了母親曹氏那裡,被母親抽了一頓,轉天母子二人到張承業家裡負荊請罪。

張承業德高望重,又特麵無私,軟硬不吃,李存勖實在拿他沒辦法,隻能瞅著國庫乾瞪眼。

等張承業去世後,李存勖在挑選租庸使的人選時,就動了一番腦筋。堅決不能再讓一個張承業式的人物管錢了,不圓滑,不世故。於是,就有了上述那幾塊兒料在租庸使的位置上風水輪流轉。

我有個大膽的猜測:豆盧革和盧質,剛上任就挪用公款,且不知公款去向,是不是被李存勖“借”走了呢?兩個人因挪用公款遭彈劾去職,卻隻是免去租庸使的職務,其他職務並沒受到影響,不但沒有遭貶,反而在日後有所升遷。

如果說豆盧革原本就是道德敗壞之徒,貪汙腐敗有跡可循的話,那麼盧質呢?盧質可是一位不貪戀功名利祿、追求閒散安逸的人,不拘泥於禮法,不在乎彆人的評價,超然於世,而且是李克用的托孤老臣,名望跟張承業不相上下,就是這麼一位受人尊重的老乾部,怎麼上任剛剛兩天就挪用公款?晚節不保地太突然了吧。

很有可能二人是替皇上李存勖背了黑鍋。

靠著偷偷摸摸地假公濟私,並不能解決規模龐大的財政赤字問題。李存勖還需另想辦法,開源節流。

於是,集團總裁李存勖想到一個釜底抽薪的粗暴辦法裁員!

李存勖入洛之前,同光元年92311月,中書省上奏,說政府機構應該精簡,裁汰冗官冗員,以節省財政開支。李存勖立刻批準,交由樞密院執行。

裁汰下來的官員排隊等候,現存官員以25個月為一期,到期之後輪調,狼多肉少,咱們輪流當官,輪流拿工資。不僅文官如此,武官也照此方法執行。

在皇帝李存勖的大力支持下,樞密院高效運轉,裁員工作進行的異常順利。

後唐官員們怨聲載道。

即使這樣,國庫依舊虧空,來年二月郊天時,依舊出現經費不足的窘境。其實此次郊天儀式幾乎等於撿現成,使用的是朱友貞置辦的全套設備、器物,理論上應該不用後唐花費太多。

為了不讓朝廷丟臉,郭崇韜自討腰包,拿出數十萬金帛的巨款,捐給“郊天委員會”救急。郭崇韜哪兒來的這麼多錢?

答:受賄。

郭崇韜對此毫不避諱,直言這是自己自進入汴州以來,至今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裡,收受的各方賄賂的全部贓款。

他的很多親信對此表示不解,“大人不是那種人啊?怎麼也腐化墮落了?難道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郭崇韜說道:“我現在已經位兼將相,位高權重,俸祿豐厚,根本不需要貪汙受賄。可麵對賄賂,我為什麼照單全收呢?因為後梁政治腐敗,賄賂之風盛行,現在他們全部歸降,他們曾經是帝國的敵人,雖然屢次下詔赦免,但他們內心深處依舊疑慮不安,如果我拒絕他們的賄賂,他們就會更加恐懼不安,不利於後唐的政局穩定。我隻是暫時替國家保管,瞧,現在正是幫國家分憂的時候。”

手下人聽了,被郭崇韜的深遠的謀略和高尚的品格所深深折服,敬佩不已。

在郭崇韜的帶領下,各級文武官員被迫自願捐出高低不一的金錢,以助郊天之用。

朱友貞打下的底子,再加上郭崇韜和官員們奉獻出的金錢,依舊達不到郊天的標準。這就尷尬了,李存勖的後唐朝廷簡直就是一台吞金獸,無底洞。

郭崇韜實在沒辦法了,隻能找到李存勖,說我已經散儘家財了,各級文武官員也自掏腰包了,陛下,您是不是也該掏點兒私房錢幫助一下有關部門了?

說的很婉轉,明明是幫李存勖“有事於南郊”,郭崇韜故意說成是幫助“有關部門”渡過難關。給李存勖留足了台階。

李存勖沉吟半晌,最後終於咬咬牙,表態道:“我在太原府老家還有點兒積蓄,我這就派人拿來。”

於是,李存勖就派人把先前沒收的李繼韜的財產拉到洛陽。

這不僅僅是公開挪用公款了,這筆錢中的一大部分是要用來犒賞平定潞州叛亂的將士們的。李存勖的這個舉動使得河朔、太行山一帶的軍隊充滿怨言,有人甚至為此叛逃,已經到了嘩變的邊緣。

郭崇韜雖然不負責財政,但也深刻體會到了政府財政麵臨的嚴重困難,而且皇上之前的裁員令太過於粗暴,非常不合理。因為有很多官員是不夠錄用資格的,而是通過冒名頂替、轉讓名額、弄虛作假而來的,要裁員,也要先從這些人入手。

於是,郊天之後,郭崇韜上奏裁汰冗官冗員之事,指出應該嚴格吏製,揪出濫竽充數者。

在唐末的大變亂中,很多士族搢紳的家族逐漸沒落,迫於生計,他們就轉讓自己的告身,於是冒名頂替、弄虛作假的現象泛濫成災。

李存勖立即批準,由郭崇韜牽頭,吏部和銓司配合,“快去做!搞快點!”

這次篩選工作同樣非常高效,也非常殘酷。經組織上嚴格審查,不合格的官吏竟然超過90!當天參加郊天儀式的官員共計一千二百多人,審查之後,符合條件的隻有幾十人。

秋風掃落葉,後唐政壇迎來了一次淩冽的寒冬。

其中,有一位叫吳延皓的,冒名頂替亡叔的告身做官,被查出之後,依法判處死刑。隨後,主管官員任免的中央官員全部受到連帶處罰,力度相當大:

尚書左丞、判吏部尚書銓事崔沂,貶為麟州司馬

吏部侍郎崔貽,貶為朔州司馬

給事中鄭韜光,貶為寧州司馬

吏部員外郎盧損,貶為府州司戶。

從二品大員、部長級高官,到從五品、副司長,一口氣貶到邊遠窮困的小地方當沒有品級的小科長。

幸虧當時三位宰相豆盧革、趙光允、韋說同時求情,才算饒了他們,但吳延皓是死翹翹了。

在當時,冒名頂替是司空見慣的事,官場潛規則,但“吳延皓頂替案”被當成了典型,殺雞儆猴,處罰力度之大,空前絕後。

這就是郭崇韜和他代表的背後大佬李存勖,對外釋放出的強烈信號:哥不是跟你們鬨著玩兒的,這次是要動真格的了。

於是主動投案自首、辭職的不合格官員高達80以上。

遭罷免的這些人成群結隊,絕望地走在道路上,忍不住嚎啕大哭,他們沒有了經濟來源,不少人竟凍餓而死。

替政府減少開支,隻是郭崇韜的次要目的,郭崇韜是真的看不慣後梁政權遺留下來的烏煙瘴氣,他是發自內心地要幫後唐整頓吏製,規範朝綱。但他的單純和善良被李存勖利用了。李存勖借郭崇韜之手,故意將整頓吏製的運動擴大化,隻為儘可能多地減少朝廷俸祿的開支。

李存勖的做法觸犯了眾怒,使得官吏、軍人心懷不滿。而他利用了郭崇韜,使得主管這次裁汰官員的郭崇韜成了眾矢之的,成為李存勖的擋箭牌,朝內朝外、文武百官把怨氣發泄到了郭崇韜的身上。郭崇韜為此疲於應對各方勢力的聯合構陷,以至於僅僅兩年之後,郭崇韜就遭到了滅族之禍。

有關郭崇韜之死,後文還會詳述。

那麼問題來了,李存勖為什麼會這麼缺錢?這就要說說他的業餘愛好了。

五代十國往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