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外戚毀梁1(1 / 1)

【外戚毀梁1】

朱溫建立後梁,吸取了唐朝寵信宦官的教訓,通過殘酷殺戮的手段將宦官毒瘤徹底鏟除,將被宦官把持已久的權力收回。詭異蹊蹺的兩場宮廷政變之後,末帝朱友貞寵信外戚,使後梁難逃外戚乾政的局麵。

以袁象先、趙岩、張氏兄弟為核心的“外戚幫”,為了爭權奪利而不斷打壓功勳舊將,瓦解著後梁政權。

梁晉沿河對峙期間,“外戚幫”在後方猜忌、迫害前線統帥。

1,劉鄩

劉鄩屯駐莘縣時,“外戚幫”指責劉鄩玩寇不前、擁兵自重,對朱友貞說劉鄩是第二個楊師厚。朱友貞聽信讒言,深居後方卻對前線指手畫腳,接連下詔催促劉鄩出戰。劉鄩抵擋不住壓力,隻得在對後梁軍隊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出戰,終於在魏州附近的故元城遭遇慘敗。

“外戚幫”於是借口故元城之敗,欲治罪於劉鄩,下詔讓他進京麵聖述職。劉鄩自知凶險,抗旨不遵,拒不奉詔。朱友貞擔心會將他逼反,這才不再強求,順水推舟,讓他出任滑州宣義軍節度使(劉鄩暫駐滑州)。

不久之後,河東軍猛攻黎陽渡口,威脅滑州。劉鄩率部頑強抵抗,終於將河東軍打退。與此同時,河東境內新州兵變,盧文進殺死李存矩,叛逃契丹,並勾引契丹大軍入侵河東北部轄境。

這是後梁的反攻河北的絕佳機會。劉鄩因剛取得黎陽保衛戰的勝利,所以壯著膽子來到京師,麵見朱友貞,一方麵是負荊請罪,消除誤會,表明自己確實沒有謀反之意;另一方麵則是出謀劃策,勸朱友貞發兵渡河,趁契丹南侵之際,收複河北故土。

“外戚幫”則抓住機會,翻舊賬,彈劾他故元城之敗,把後梁喪失河朔的黑鍋甩到劉鄩頭上,免除了劉鄩的宰相銜,貶為亳州團練使。

河朔之所以會淪陷,“外戚幫”要負首要責任。是他們慫恿朱友貞分割魏博軍,由此使得魏博軍投降了河東,而在之後的爭奪戰中,也是他們在後麵瞎指揮,才導致前線連吃敗仗。即便前線將領有過錯,也隻能是承擔次要責任。

劉鄩成了“外戚幫”的替罪羊。這次甩鍋,也讓後梁失去了一次收複河朔的機會。

是金子,到哪兒都能發光。被貶到亳州後,恰逢淮南北侵,劉鄩大敗淮南兵團,並渡淮反擊,斬獲甚多。不久之後,兗州張萬進叛梁聯淮降晉,朝廷不得不重啟劉鄩,讓他掛帥平叛。劉鄩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交給的任務,與牛存節一起先擊退淮南援軍,再攻陷兗州,獻上張萬進的人頭。

劉鄩憑借實力重新坐鎮兗州,加宰相銜(製授泰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半年後,河中朱友謙叛梁降晉。朝廷命這位“救火大隊長”劉鄩掛帥,西上平叛,給他派的副手是華州感化軍節度使尹皓、崇州靜勝軍節度使溫韜、中央特派員段凝。

其中,溫韜就是著名的盜墓賊,盜挖了除乾陵以外的所有唐朝皇陵,靠大肆賄賂“外戚幫”而在後梁朝廷立足;段凝,朱溫的大舅哥,朱友貞的舅舅,“外戚幫”嫡係成員,是這支平叛隊伍的監軍、政委,主要任務是監視劉鄩的一舉一動。關於尹皓的記載並不多,從僅有的記載中又可以看出,他也是“外戚幫”的狗腿子,剛愎自用且心胸狹隘,緊抱“外戚幫”的大腿,陷害忠良。

可想而知,劉鄩要麵臨的艱難險阻了。自己人永遠比敵人更可怕。

果然,平叛失敗,河中地區被河東李存勖控製。接下來,“外戚幫”毫無懸念地要借題發揮,甩鍋給劉鄩了。

劉鄩與朱友謙是兒女親家,當劉鄩率軍抵達陝州時,先派人給朱友謙送去勸降信,為他分析利害,勸他懸崖勒馬、迷途知返。書信往來近一個月,勸降無果,劉鄩才發動攻擊。於是,尹皓、段凝借題發揮,在朱友貞麵前打小報告,歪曲事實,指責劉鄩暗通匪寇,故意逗留不前,貽誤戰機,故意放河東援軍進場。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能夠勸降對方,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策。任何時候,強攻城池都是最後的無奈選擇,即便將其攻克,攻城方也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劉鄩的勸降雖然沒有成功,但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前文說過,朱友謙及其親信多次產生動搖,想要重回後梁懷抱,最終決定采取觀望態度,要依據後梁和河東的戰場表現來用腳投票。

而戰場上,由於尹皓、溫韜、段凝及其背後的“外戚幫”從中作梗(尹皓、段凝素忌鄩功),這才使得戰場失利,繼而導致朱友謙徹底倒向河東。

所以說,河中戰場的失敗,“外戚幫”還是要承擔主要責任。然而他們再一次甩鍋給劉鄩。

劉鄩深知“外戚幫”蘊含的能量,也知道與之較量的悲慘結局,於是聲稱患病不能履職,主動辭去一切職務,交出一切兵權。在政治鬥爭中,劉鄩向“外戚幫”全麵投降,隻求能保留一條活命。

他還是沒有完全認清“外戚幫”的殘忍凶險,高估了他們的道德底線。

朝廷下令,既然您有病了,那政府豈能坐視不管?來西都洛陽吧,請名醫幫你治病。

這位“名醫”是“治愈大師”張全義,他的良藥是毒酒。

一代名將、“一步百計”的劉鄩,就這樣被朝廷鴆殺。

2,張萬進。

兗州張萬進聯淮降晉,叛梁謀反,也不能算是意外事件,它也有來龍去脈。張萬進之所以謀反,“外戚幫”做了不朽的貢獻。

張萬進原為幽州劉守光部將,劉守光囚父篡幽州後,留下兒子劉繼威鎮守滄州,以張萬進佐之。劉繼威貪暴不仁、好色成性,入張萬進家不可描述其妻女。張萬進遂發動兵變,殺死劉繼威,並同時向後梁、河東表示投降。

之後楊師厚威震河朔,與劉守奇乘勝東進,兵臨滄州城下,張萬進驚懼不已,於是主動交出滄州,請求入朝安置。楊師厚表奏其為青州平盧軍節度使,後改兗州泰寧軍節度使。

楊師厚死後,張萬進在後梁失去了唯一的靠山,又位列藩鎮,居於重鎮兗州,故而淪為“外戚幫”的自動提款機。“外戚幫”向他大肆索賄,敲詐勒索,使得張萬進苦不堪言。

當時,李存勖親往楊劉前線勞軍,駕舟探測黃河水位,發現水深僅僅才沒過脖子,於是親自帶隊徒步蹚水強渡黃河,擊敗了後梁大將謝彥章。隨後,李存勖征調境內全部武裝力量,在魏州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軍威浩大。

張萬進得到河東軍即將發動總攻的消息後,看到了翻身解放的希望,於是派人聯絡李存勖,表示自己願意獻城投降。

於是,這才有了麻家渡對峙和胡柳陂之戰。

張萬進據兗州而叛,雖然很快就被劉鄩平定,但它使得河東軍把前沿陣地從楊劉推進到麻家渡,繼而推進到德勝夾城。

而這一切,也都是“外戚幫”的勞動成果。

3,謝彥章

後梁的“絕代雙驕”賀瑰、謝彥章,分彆是後梁的國服步兵、國服騎兵。

謝彥章不僅擅長指揮騎兵作戰,更是一位知名的儒將,好詩書、禮儒生,喜穿儒服作戰,極為風雅,使我軍士氣振奮,使敵軍望而卻步。最重要的是,他是後梁功勳名將葛從周的養子,算是“勳二代”,而他又為人耿直,清正廉潔,不願與“外戚幫”同流合汙,被“外戚幫”視作眼中釘、肉中刺。

沿河戰場中,謝彥章屢立戰功,屢挫河東銳氣,深得軍心。因此,“外戚幫”更要除之而後快。於是,就上演了前文提到的“絕代雙驕懸案”,朱友貞的心腹爪牙朱圭聯合賀瑰,將謝彥章殺害,隨後誣奏謝彥章謀反。

得到謝彥章被殺的消息後,河東李存勖欣喜若狂,立刻動員全軍,向西進發。才有了胡柳陂之戰和德勝夾城之戰。而賀瑰也因德勝夾城之戰的失敗而憂憤成疾,不到半年就病逝。

幫河東軍掃除前進的障礙,鏟除“絕代雙驕”,“外戚幫”為河東再立大功。

4,朱友謙

隨著楊師厚、劉鄩、謝彥章、賀瑰等名將的相繼離世,後梁人才真空,特彆是在嫉賢妒能的“外戚幫”的加持下。

賀瑰死後,朝廷讓名不見經傳的王瓚掛帥。

王瓚,王重盈之子,王重榮之侄,論起來,是朱溫的表兄弟,朱友貞的叔叔。不知這層關係能不能算作“外戚幫”成員。不過根據現有的史料,可以推斷,他至少與“外戚幫”保持著較為親密的聯係,才能在無尺寸之功的情況下無功升遷。

“外戚幫”的賣官鬻爵是公開的秘密。例如千夫所指、口碑極差的盜墓賊溫韜,因重金賄賂“外戚幫”而在後梁集團活得無比滋潤。

王瓚掛帥之後,首戰失利,被李嗣源擊退;二戰先勝後敗,反攻德勝不成,被河東攻克了濮陽,河東陣線再次向前推進。

後梁隻得四易其帥,用戴思遠接替王瓚(劉鄩、賀瑰、王瓚、戴思遠)。

河東軍不斷地將前沿陣地向前推進,後梁節節敗退,頹勢儘顯。河中朱友謙借機欺淩中央,悍然吞並鄰藩(同州),請求兼任。

此時的朱友謙並未打算叛梁降晉,隻是想擴大自己的勢力。強大的地方藩鎮必然削弱中央的權威,等於間接分割“外戚幫”的蛋糕,狗嘴裡搶骨頭。這是“外戚幫”不允許的。

所有把持朝政、權傾朝野的權臣、權閹,及其代表的利益集團,都不會允許朝廷之外出現另一個強勢團體,例如地方上的強藩。

所以“外戚幫”極力主張武力討伐,絕不姑息!在讓悍將劉鄩掛帥後,“外戚幫”大方地貢獻出尹皓、溫韜、段凝三塊兒料。

朱友謙嗅出了朝廷中存在不太友好的聲音,這才在恐懼之下,為求自保而向河東獻城投降。

朱友貞起初聽信了“外戚幫”的慫恿,但很快就恢複了理智,急忙派人送去委任朱友謙兼領同州的詔書。可他晚了一步,當詔書送到時,朱友謙已經向河東李存勖投降。

河中地區歸附河東,雖不能完全怪罪“外戚幫”,但“外戚幫”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喪失了挽回損失的機會。,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