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明宗入洛5什麼仇什麼怨(1 / 1)

明宗入洛5什麼仇什麼怨

事實上,元行欽不僅與李嗣源無冤無仇,二人的關係還甚是親密,元行欽是李嗣源的養子。

元行欽原為幽州劉守光部將,作戰勇猛,威名遠播。劉守光囚父篡權時,元行欽奉命攻克大安山城堡,拘捕劉仁恭,隨後又奉命誅殺劉守光的其他兄弟。他是一條聽話的惡犬,主子讓他咬誰,他就咬誰。

後來河東剿滅幽州劉守光時,元行欽與李嗣源發生激烈交火,二人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打得異常慘烈。李嗣源總共射中元行欽七箭,元行欽拔掉箭矢,繼續作戰,並反射一箭,射中李嗣源的大腿。

然而河東集團對幽州集團具有碾壓性優勢,元行欽雖然勇猛,卻難以以一人之力扶大廈之將傾,八戰八敗,無力回天,最後不得不向李嗣源所部投降。

英雄惜英雄,李嗣源愛撫著他的後背,賜他美酒壓驚,好言相慰,並將他收做養子,帶在身邊,從此之後隨他出戰,屢立戰功。

李存勖得到魏博後,從各軍中挑選驍勇之士,足見自己的精銳親衛部隊,久聞元行欽大名,於是張口向李嗣源要人。李嗣源不得不忍痛割愛,把元行欽讓給了李存勖。李存勖賜他姓名:李紹榮。從此之後,元行欽就成了李存勖的心腹將領。

李存勖對元行欽同樣是愛惜有加。

某次,李存勖在宮裡開宴會,宴請群臣,一邊觀歌舞一邊喝酒吹牛逼道平生戰陣事以為笑樂,吹到一半,李存勖環顧左右,掃視一圈,問道:“咦?元行欽怎麼沒來?”

左右如實稟告,說這次宴會的門檻是使相三品級的,元行欽不夠資格……

李存勖臉色驟變,怒拍酒桌,“都給我滾蛋!”宴會就此不歡而散,群臣們戰戰兢兢地倒退著離席。

第二天,李存勖就下令:給元行欽加使相銜即拜行欽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且從那之後,隻宴請武將,而不再宴請文官。

除此之外,元行欽還喜提了李存勖的一個愛妾。這當然不是李存勖主動為之,而是被劉皇後套路。

從很多小的細節也可以看出,劉皇後也很鐘愛元行欽,比如這次元行欽掛帥平叛,就是劉皇後欽點。

總之,李存勖對元行欽恩重如山,可李嗣源也不曾得罪元行欽啊,李嗣源是被李存勖橫刀奪愛,元行欽當然可以愛李存勖,但他沒有理由恨李嗣源。

在李存勖遭遇“興教門兵變”前後的幾天時間裡,元行欽的做法更令人大呼看不懂:先是在最後的時刻拋棄李存勖,選擇了逃命,在被捕之後又表現地寧死不屈、慷慨就義……

他到底算不算愚忠呢?

後世史官對他的評價並不高,認為他逃離洛陽的舉動是一生中的最大敗筆,晚節不保,如果他不逃走而選擇在那時為國捐軀的話,就可以稱他是社稷之臣了。雖然他在被捕之後堅貞不屈,瞠目怒斥反賊李嗣源,也於事無補。

什麼樣的死才算有價值呢?史官認為,“死之所以可貴者,以其義不苟生也”。元行欽逃離洛陽,已經是“苟生”了,所以史官對元行欽的蓋棺定論是“烏足貴哉!”

在李嗣源稱帝的過程中,與其說元行欽愚忠於李存勖,倒不如說他是李嗣源的高級間諜。如果沒有元行欽,李嗣源絕無勝算。

在當時,李存勖沒錢、沒糧、沒兵,眾叛親離,處境相當被動,對待李嗣源的態度是宜緩不宜急。他當然是不相信李嗣源的,但處於劣勢的他必須積極求和,尋求對話解決爭端。他在等,等李繼岌帶著數萬主力部隊和蜀地的戰利品歸來,到那時,雙方實力對比發生偏轉,李存勖將處於優勢,那時的策略才是從談判桌轉向戰場。

皇上屈尊求和,放棄血腥殺戮而用對話的方式化解危機,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政治優勢,是任何一個披著忠臣外衣的人的緊箍咒。

李存勖已經把這個緊箍圈戴在了李嗣源的頭上,“我信任你,我原諒你,你是無辜的,愛你喲……”這些話就是緊箍咒。李存勖越是甜言蜜語,對李嗣源的殺傷力就越大。李嗣源對此真的非常頭疼。

而恰恰是元行欽,阻隔了緊箍咒的聲音。硬生生地把事態從有利於李存勖的和談方向扯到有利於李嗣源的戰爭軌道上。元行欽不僅逼反了李嗣源,還逼死了李存勖。

李存勖的弱勢在罌子穀已經暴露無遺,每當看見身邊有拿著兵器的士兵,他都要柔聲細語、幾近哀求地哄騙他們,唯恐他們會衝動弑君。李存勖是那軟弱、怯懦的慫包嗎?那他為何要這樣沒有尊嚴?元行欽,你是真不知道嗎?嘴上喊著為李存勖儘忠,實際則是把他往火坑裡推。

李嗣源能坐上龍椅,真要好好感謝元行欽的配合。

當然,元行欽不可能是李嗣源的間諜,我們不能站在上帝視角上做事後諸葛亮,指責元行欽給李存勖幫倒忙,當時的情況確實很詭異,怨不得元行欽。

李存勖的處境很艱難,很被動,李嗣源的處境其實也強不到哪兒去,同樣非常被動。

在政治上,李存勖處於絕對的優勢在軍事上,雙方則是半斤八兩。

李嗣源的嫡係部隊隻有霍彥威的五千鎮州兵,李從珂等人的部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李嗣源並沒有根據地,他遠離鎮州,客居魏州,而魏州是叛軍趙在禮、皇甫暉的老巢,他們與李嗣源的關係是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各取所需,這種合作關係相當脆弱。

所以即便李嗣源製定了“左勾拳”計劃,卻並未立刻實施。

這場兵變很詭異,雙方都是外強中乾的紙老虎,一個是合法天子、一個是“受群眾擁護”的革命領袖,但手裡都沒多少錢、都沒多少兵,如同兩個手持空槍的人對峙。

而其他勢力也均持觀望態度,如同一群持槍的圍觀群眾,他們的槍裡隻有一顆子彈,所以不敢輕易地出手幫任何一方。

這就是這場兵變的詭異之處,非常平和,非常安靜,從李嗣源公開造反到奪權成功,雙方之間幾乎沒有爆發正麵衝突,稀裡糊塗的就結束了。

也許元行欽是對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李存勖隻知自己是紙老虎,卻不知李嗣源也是紙老虎。既然李存勖的統治不得民心,所以才更要速戰速決,不能拖延,因為元行欽是堅定的“主戰派”,中斷雙方的聯絡,就是怕拖泥帶水、夜長夢多,甭廢話,一個字,給我乾!

沒有那麼多如果,曆史沒有假設。

五代十國往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