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賴二代”高從誨(1 / 1)

“賴二代”高從誨

天成三年92812月,高季昌病重,命長子高從誨暫代軍政大權。12月25日,高季昌病逝,淮南楊溥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侍中。

高從誨為人明敏多權計,翻譯過來,就是比他爹高季昌還陰險狡詐。關於他的出生,也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高季昌有位漂亮的愛姬張氏,高季昌年輕時每逢出征,必將張氏帶在身邊。某次打了敗仗,慌亂中,夫妻二人誤入深山老林,夜晚就在一處狹窄的天然山洞裡躲藏。當時,張氏身懷有孕,行動不便,高季昌擔心她會連累自己,於是就趁張氏熟睡之後,偷偷起身,來到洞口,拿著巨劍用力劈砍洞口左右,想製造一起塌方事故,把張氏活埋。

奇怪的是,高季昌已經把洞口破壞到違反物理經典力學的地步,然而這個小洞就是不肯坍塌。

就在此時,張氏忽然驚醒,兩人互相嚇了一跳。

高季昌手握巨劍,站在洞口,很是尷尬,“你……怎麼醒了?”

張氏驚魂未定,說自己剛才做了一個夢,夢見這個山洞要坍塌,而一個身穿金甲、手持金戈的神人站在自己身邊,幫她托住山洞。還說自己沒文化,不明白是啥意思,請高季昌幫她解夢。

“哦……嗨,其實呀……我呀……”高季昌支吾著,把她扶出山洞。張氏剛剛走出山洞,就聽身後“轟隆”一聲,山洞塌方。

高季昌認為張氏有神人相助,命不該絕,於是也不敢再有非分之想,就帶著張氏一起逃亡,最終有驚無險地逃離了追兵的搜捕。

而張氏當時懷著的,就是高從誨。所以高從誨降生後,高季昌想起那一夜的事,斷定高從誨必然會大富大貴,因此非常喜愛他。而張氏也以富貴而終。

其實我倒堅信這是張氏的聰明機敏,那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夢一定是她臨場發揮。高季昌巨劍鑿壁,把她吵醒,醒來後的她看見高季昌在月光下揮砍洞門,隻要不是傻子,誰都知道高季昌到底想乾什麼。

但張氏不能撞破,否則就會被這個渣男當場殺掉。於是急中生智,借用金甲武士護體。

而高從誨日後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就很有可能是來自母親的遺傳基因。

有詩讚曰:

“稽功山下郢城開,主器群稱霸業恢。

猶憶夢中金甲護,執戈扶起泰山頹。”

新襲位的高從誨麵臨著極端危險的窘境。北麵,後唐各路兵馬正源源不斷地前往襄州集結南麵,南楚馬殷調兵遣將,要報嶽州一箭之仇。

此前,後唐李嗣源是兩線作戰,因為定州王都勾結契丹而叛,李嗣源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北麵。就在高從誨襲位不到一個月,後唐徹底擊潰契丹援軍,收複定州。於是,大量的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將士被抽調到襄州前線。

率先投入戰鬥的,是南楚馬殷,大將王環在石首今湖北省石首市大敗荊南。石首在江陵府與嶽州之間,差不多就是正中間的位置,三座城池均沿長江分布,也就是說,王環已經切斷了江陵府與嶽州之間的聯係,接下來,南楚軍隊進可以威脅江陵府,退可以夾攻嶽州。

石首的失利讓高從誨憂慮萬分。

據說,當高季昌向南吳稱臣時,高從誨就竭力反對,但高季昌沒有采納。現在,高從誨對左右幕僚說道:“唐近而吳遠,我們不該舍近求遠。”

於是,高從誨通過馬殷向後唐朝廷表達了歉意,承認了錯誤,把絕唐附吳的責任全都推給了死鬼老爹,請求後唐能饒恕荊南這隻迷途羔羊又給襄州節度使安元信寫信,求他替荊南上疏求情、做擔保又派心腹劉知謙攜帶悔過書親赴洛陽,在悔過書中,高從誨自稱“前荊南行軍司馬、歸州刺史”,這是高季昌叛附南吳之前,高從誨在後唐的官職,高從誨以此官職自稱,也是表明自己迷途知返、悔過認錯的態度,隨悔過書而來的,是三千兩贖罪銀。

李嗣源當然是選擇原諒他啦。

前文已經大篇幅地介紹了李嗣源新朝廷的處境,他真的很難支撐起一次像樣的戰爭,所謂的征討隻是嚷嚷兩句,表明一下態度,找補點兒中央的顏麵,內心深處也是能不打就不打。所以看得出來,這次平荊的主力其實是南楚馬殷,中央軍隻是在襄州虛張聲勢。

李嗣源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侍中,追封高季昌為楚王,贈高季昌諡號武信。題外話,不知道李嗣源是真的要彰顯高季昌戰無不敗的“武”、言而無信的“信”,故意惡心他呢,還是玩諧音梗“無信”惡心他呢……

同時,宣布撤銷荊南招討使,戰爭結束。

高從誨還非常睿智地給南吳送去一封書信,解釋他叛吳歸唐的原因,“我們家祖墳在後唐境內,怕後唐一怒之下刨我們家祖墳,所以不得不向他稱臣……迫不得已,敬請諒解,謝謝。”

南吳:你自己信嗎?你個渣男!

南吳派出軍隊,征討荊南,不利而返。其實南吳的這次進攻跟李嗣源的吞並襄州是心有靈犀的,都是宣示一下態度、表一表姿態而已。小國要裡子,大國要麵子。

史籍上甚至難以找尋這次戰鬥的影子,大多數權威史書對此隻字未提,隻有在十國春秋文獻王世家中有一句“吳遣兵問罪,不克而返”的記載,也僅僅是有這麼9個字的記載,雙方將領、投送兵力、甚至戰役地點、詳細時間等等問題全無交代。

在李嗣源時代,天下諸侯藩鎮們十國基本已經到了存量競爭的階段,內卷化嚴重。這是李嗣源的挑戰,也是李嗣源的機遇,強硬派親信大臣安重誨奉行鷹式外交原則,強推他的削藩主張,其中毀譽參半。

僅僅一個荊南,不是安重誨的誌向,他要天下歸為一統。

荊南高從誨回歸了,我們可以把“高賴子”們的精彩故事暫告一段落,繼續講述中央李嗣源朝廷與其他“十國”的交集:

五代十國往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