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或躍在淵(1 / 1)

【或躍在淵】

徐知訓的神秘被殺,其背後就與徐知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當得知徐知訓的死訊時,徐溫第一個懷疑對象就是徐知誥。

無奈徐知誥在謀士宋齊丘的指點下,先行一步控製了揚州,徐溫沒有強行拿掉徐知誥的把握,隻能順水推舟,認可了徐知誥對揚州的控製。

這也是非常詭異的政治格局,在淮南,有兩個“中央”,一個是揚州,徐知誥尊奉著楊溥,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個是昇州,徐溫的強權和淮南的水師。

在徐知訓死後,徐溫的幕僚嚴可求、徐玠、陳彥謙等不斷地勸徐溫把軍政大權交給親兒子徐知詢。徐知詢也多次提出要代替徐知誥。徐溫通通拒絕,對徐知詢說,“他的能力比你強多了,你心裡沒點兒B數嗎?”

同光三年(925),陳彥謙病重。徐知誥他對立儲問題的態度,於是抓住最後的機會,竭力籠絡陳彥謙。

徐知誥為陳彥謙聘請了最有名的醫生,每天送藥、送金銀綢緞慰問的使節絡繹不絕,道路相屬,想借以感化陳彥謙,讓他替自己多多美言幾句。

然而陳彥謙仍然秘密留下遺書。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陳彥謙在生命的最後關頭,仍勸徐溫立自己的親兒子徐知詢當繼承人。

麵對幕僚們不斷地勸諫,徐溫也曾動搖過,便問妻子的意思。徐溫的妻子李氏,因與徐知誥同姓,而對他倍加嗬護,從他五六歲的時候就帶在身邊,視如己出,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又因徐知誥特彆孝順聽話,而更加疼愛之。

李氏對徐溫說道:“這孩子是咱家貧賤時就收養的,一直跟著咱吃苦受罪,如今你發達了,就要將他拋棄?”

徐溫倍感慚愧。男人成功之後,不能拋棄糟糠之妻,更不能拋棄貧賤之子。

嚴可求也數次勸徐溫立親子為嗣。徐知誥對嚴可求“先兵後禮”,陰謀將嚴可求外放,不料嚴可求也是玩兒權術的高手,以勸進而輕鬆化解。意識到嚴可求的強大之後,徐知誥立刻轉變思路,與嚴可求結成兒女親家,結成政治同盟。

最後,終於由徐玠勸動了徐溫,使徐溫決定以徐知詢代替徐知誥在揚州秉政。

於是,徐溫計劃召集諸將,一起去揚州覲見楊溥,名義是勸楊溥登基稱帝,實際則是剝奪徐知誥的權力,由徐知詢代替之。

這個計劃非常完美,如果徐溫貿然征調大軍進揚州,則名不正而言不順,一來容易背負“逼宮謀反”的罵名,二來遺給徐知誥“被逼反”的口舌;而如果不征調大軍,就無法震懾徐知誥,萬一徐知誥不受代、主動翻臉,那麼徐溫就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以勸進為名,徐溫可以光明正大地調集境內大軍,集結全部元老勳舊、野戰軍司令,這些人可都是徐溫的部下,一旦進入揚州,徐知誥就沒有咒念了,隻能乖乖認命。

然而就在徐溫將要動身時,卻突然患病,不能親自前往,於是就讓徐知詢攜帶奏章,前往揚州呈遞。按照最新計劃,徐知詢將全權代表徐溫,遞交勸進奏章之後,就順勢代替徐知誥留在揚州,把持朝政。

消息傳來,徐知誥嚇壞了。唱戲的彆瞞打鑼的,論權術,徐氏父子不分伯仲,徐知誥當然知道徐溫這招的犀利狠毒。“怎麼辦?”那就隻好以退為進了。

徐知誥連夜起草了一份奏章,大意就是主動讓出監國攝政的權力,要求外放,請求到洪州養老。奏章起草完畢,與幕僚宋齊丘等反複潤色,字字斟酌、句句推敲,這才鬆口氣,準備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呈遞,以便趕在徐知詢抵達前溜走,來個金蟬脫殼,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然而戲劇性的一幕就發生在當天晚上。昇州探馬傳來最新消息:徐溫病逝!

徐知誥高興地差點跳起來,“太好了!天助我也!”

徐溫之死徹底扒下了徐知誥“孝順”的麵具,大孝子徐知誥與幕僚宋齊丘彈冠相慶,簡直不要太歡樂。

行至半路途中的徐知詢也急忙返回昇州,穩定昇州革命大本營,處理權力交接問題。

“揚州奪嫡之爭”胎死腹中。隨著徐溫的死,淮南便再也沒有力量能阻擋徐知誥“謀家謀國”的步伐了。

當這場權力遊戲中的對手,由徐溫換成徐知詢的時候,徐知誥就已經勝券在握了。

第二天,徐知誥早早地來到朝堂,楊溥一起哀悼國之重臣——徐溫同誌的不幸逝世。追封徐溫為齊王,贈諡號忠武。

緊接著,徐知誥逼楊溥稱帝,南吳正式由王國稱帝國。徐知詢等休想以“勸進”的名義來揚州,彆勸了,已經進了。

南吳改元大赦,改“順義七年”為“乾貞元年”,認可了徐知詢繼承徐溫的權力,但中央仍由徐知誥把持。

對於楊溥的悍然稱帝,後唐權臣安重誨怒不可遏,向李嗣源提出征淮的請求,被李嗣源駁回。

當時,“三路大軍討荊南”的戰爭剛剛結束,李嗣源的後唐精銳外強中乾,連一個彈丸之地的荊南都搞不定,如何撼動龐大的淮南呢?

而且就在一個月前,李嗣源剛剛平定了汴州朱守殷的叛亂。雖然結果是中央軍勝,但朱守殷的叛亂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後唐內部藩鎮們並非真心實意地忠於李嗣源。李嗣源隻是要去汴州蹭飯,汴州節度使就反了,這要是跟強大的淮南開戰,誰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李嗣源真的沒有任何信心能在征淮戰爭中占到便宜。看看伐蜀的李存勖是什麼下場吧。

何況,淮南久與中原為敵,稱淮南節度也罷、稱大吳王國也罷、稱大吳帝國也罷,兩國之間的實力對比和微妙的關係是一直沒變的。

所以李嗣源更沒必要為了爭口舌之快而冒如此巨大之風險了。

然而安重誨並不死心,三個月後,天成三年(928)2月,南吳使節出使後唐,祝後唐新年快樂,順便祝賀誅殺叛將朱守殷。

安重誨以其勾連荊南在前、僭越稱帝於後,拒絕接納使者,遣返回國。

默許淮南勢力分庭抗禮的政治地位,而受其實惠,是李嗣源與淮南高層之間的默契,心有靈犀一點通。而“削藩急先鋒”安重誨卻有些偏執,他極度仇視“淮夷”,即便不能與之開戰,也要與其斷交。

諷刺的是,一向仇視淮南的安重誨,最終居然死在與淮南通好的主張上。,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