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殘局(1 / 1)

【殘局】

興教門兵變之前,李存勖就已經是眾叛親離,興教門兵變之後,李存勖的追隨者更是樹倒猢猻散,死走逃亡。劇震之下,方見人生百態,忠奸賢愚,任由後人評說。

1,元行欽

前文已經詳述,過程令人糾結,結局令人惋惜,死得更加窩囊。

2,西方鄴

食人之祿,忠人之事。李嗣源渡河南下時,汴州節度使孔循做了兩手準備,西方鄴怒斥了孔循的兩麵派做法,要求他忠於皇上,反對叛將李嗣源,甚至要殺掉李嗣源留在汴州的女兒,以堅定大家的意誌。

西方鄴隨後的動向,權威史料也存在小小的出入:

一說他勸孔循無果、殺李嗣源之女未遂之後,就率兵西上,到汜水迎接李存勖,告之汴州動態;另一說是他繼續留在了汴州,等到石敬瑭進入汴州後,眼見大勢已去,西方鄴才從西門突圍,到了汜水,把汴州淪陷的消息帶給李存勖。

不用糾結,總之,西方鄴是以一副忠臣的麵目載入這段史冊的。

很快,李存勖回到洛陽並遭“興教門兵變”遇弑,李嗣源進入洛陽接管。西方鄴主動投案自首,以“李存勖黨羽”、謀害李嗣源之女未遂等罪名,“請死於馬前”。

什麼叫光明磊落?這就是。說過的話、做過事,敢作敢當,至於如何發落,悉聽尊便。

李嗣源不僅沒有怪罪他,反而對他表示由衷的敬佩,“嘉歎久之”。西方鄴仍然得到了李嗣源的重用。

不久之後,在針對荊南的戰爭中,西方鄴就被委以方麵軍總司令的高職,征戰荊襄,後文詳述。

3,李存霸

先前,李存勖封自己的兄弟們為親王,又讓他們做各地藩鎮節度使,但隻是掛職遙領,皇上怎麼可能讓親王手握重兵,坐擁重鎮?隻是享有一個名號,領取相應的俸祿而已。直到貝州兵變,中原漸漸失控,李存勖身邊實在沒有值得信任的同誌了,才讓親王們赴鎮各軍,以求聯合勤王。

原河中節度使朱友謙被殺後,李存勖任命同母弟李存霸為河中節度使。一直等到趙在禮占據了魏州,李存勖才允許李存霸赴鎮河東。

緊接著,李嗣源被趙在禮劫持,隨後公開叛亂,河北局勢驟然失控,李存勖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於是急詔李存霸赴鎮太原,做太原留守;而讓另一位同母弟李存渥赴鎮河中。

不明白李存勖為何要手忙腳亂地做這種人事調動,直接讓李存渥去太原不就得了嘛。事情緊急到什麼程度呢?這份移鎮的詔書起草完畢之後,根本沒來得及宣讀,“興教門兵變”就爆發了。

所以發生了有趣的一幕:李存霸、李存渥都往太原跑。

李存霸到河中沒幾天,談不上有任何群眾基礎,而且河中將士對“朱友謙滅門案”耿耿於懷,現在李存勖死了,李存霸哪兒還敢留在河中?於是第一時間逃往太原。

到了太原後,李存霸剃光頭發,換穿一身僧衣,拜謁太原巡檢官李彥超(李存審長子),一把鼻涕一把淚,表示自己沒彆的意思,隻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晨鐘暮鼓、青燈古佛,了此一生,從此與世無爭,惟願善終。

論輩分,李存霸是李彥超的叔叔。李彥超向庇護他,但手下軍士卻爭相將其斬殺。

提示:關於李存霸、李存渥之死,並沒表麵那麼簡單,後文詳述。在此先隻說簡單過程及結果。

4,李存渥

亦是李存勖的同母弟。李存勖死後,與劉皇後收拾了金銀細軟,卷包逃往太原。到了太原後,劉皇後削發為尼,而李彥超卻拒絕接納李存渥。於是李存渥繼續向北逃,估計是要逃入契丹,半路途中被手下所殺。

李存霸、李存渥,都是李存勖的同母弟,從血緣上,與李彥超的關係完全相同,那為何李彥超會接納李存霸而拒絕李存渥呢?李存渥和李存霸又到底是怎麼死的呢?他接納了劉皇後,劉皇後的結局又是怎樣?

太原的這些謎團,還要從洛陽入手。

【殘局2李嗣源的困境】

李存勖死後,李嗣源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政治上風雨飄搖,經濟上千瘡百孔。李嗣源麵對的這場最高權力的交接,難度係數是前所未有(自“五代”開啟)的。

我們先看政治上的困境:

之前的權力轉移要麼是血親之間的嫡係繼承,要麼是以絕對的實力除舊迎新、改朝換代。而李嗣源與李存勖並無血緣關係,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李克用的親兒子們還有不少庫存:李存美、李存霸、李存渥、李存紀、李存禮、李存確……既有李存勖的同母弟,也有異母弟,總之,都是李克用的親兒子。

更重要的是,李存勖早就指定了皇位接班人——太子李繼岌。太子爺剛剛收複了前蜀,又鎮壓了康延孝的叛亂,功績顯赫,威震四海。

李存勖駕崩了,理論上就該由皇太子李繼岌柩前即位,承繼大統。

即便李繼岌出了意外或被出了意外,不能父死子繼,那也該兄終弟及,由李存美、李存霸、李存渥等親王中挑選一個。嚴格來講,也不用“挑”,按照長幼順序,排排坐、吃果果。唯一可能存在爭奪的,就是嫡、庶問題。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輪不到你李嗣源!

李嗣源一直以來都在積極維護忠臣的人設,即便是傳檄天下、挑梁扛把子、帶兵入覲,也不能喊出“乾死皇上”之類大逆不道的口號,也要強調皇上被奸邪小人(元行欽)阻隔視聽,我是去找皇上當麵解釋而已。總之,但凡藩鎮起兵,基本都要打出“清君側”的旗號,以求政治上有立錐之地。

在忠臣人設的束縛下,李嗣源進入洛陽之後就下達了最高指示:等待太子李繼岌班師回朝,承繼大統,然後我就回歸本鎮,繼續當我的鎮州節度使,為帝國抵禦北方契丹的威脅。

不久之後,就下一道命令:尋找逃散的親王及其眷屬,找到之後,禮送到洛陽,不要使他們受驚;倘若不幸去世的,也要妥善安葬,並及時上報。

他嘴上是這麼說的,心裡真是這麼想的嗎?

嗬嗬。,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