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撲朔迷離的句號2(1 / 1)

李嗣源末期,宮裡暗流湧動,縱觀這場政治變局,真的很難清晰地理出一條能夠直接指明幕後BOSS的線索。

朱溫遇弑,朱友珪短暫上位,然後朱友貞撥亂反正,我們經過分析,可以確認“外戚幫”的最大嫌疑,即便是巧合,也在邏輯上具有可行性;李存勖的“興教門之變”,也可以摸索出隱藏大BOSS李嗣源。

唯獨在李嗣源末期,李從榮政變被殺、李從厚即位後又被李從珂快速推翻……即便我們站在上帝視角,在已知結果的情況下倒推原因,也發現力不從心,似乎一切真的隻是各種巧合,“陰謀論”也鮮有用武之地,那雙看不見的大手始終撲朔迷離。

是那個幕後大BOSS隱藏的太深,還是根本不存在這雙黑手?亦或是存在不止一個、且勢均力敵的BOSS,他們幾經較量,最終兩敗俱傷?

我個人支持最後一個觀點,那就是多方勢力暗中較量,最終達成了一個脆弱的妥協,這個脆弱的關係也是極為不穩定的,所以李從珂也隻是曇花一現。

內部勢力無法決出優勝者,他們暗中較量數年,內卷化嚴重,鬥爭陷入僵局,所以必須有外部勢力的有效介入,才能打破僵局、有所突破。這個外部勢力就是後唐人民的老朋友——契丹。

吞並了渤海國,解決了後顧之憂,又完成了最高權力的過渡,經過幾年的消化吸收,契丹在其第二代領導人——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帶領下,乾涉中原王朝內政,強勢介入,並扶持了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傀儡皇帝、兒皇帝——石敬瑭。

以上,就是這段曆史時期(李嗣源病危——李從榮政變——李從厚即位——李從珂叛亂——石敬瑭叛亂)混亂表象下的邏輯金鑰匙。也為下文的一大段篇幅起到了提綱掣領的作用,也是本書的賣點。

現在,雖然明宗李嗣源仍然在位,但“明宗盛世”已經可以在邏輯上畫一個不圓滿的句號了。從李從榮登上曆史舞台的那一刻起,中國曆史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篇章,我們權且稱之為“誰主中原”。

下麵,我們就站在上帝視角上,複盤後唐末年的這場大震動:

圍繞李嗣源繼承人的核心問題,我們把幾位最有實力的候選人資料按照年齡長幼順序,做一番簡單梳理歸納:

1,李從珂

競選優勢:年長;功勞大

競選劣勢:養子,非李嗣源親生

2,李從榮

競選優勢:“嫡長子繼承製”的第一繼承人

競選劣勢:口碑不好,群臣不擁護

3,李從厚

競選優勢:長得最像李嗣源,“貌類明宗,尤鐘愛”,“明宗以其貌類己,特愛之”;群臣擁護

競選劣勢:“嫡長子繼承製”的第二繼承人

4,李從益

競選優勢:“惟此兒生於皇宮,故尤所鐘愛”;養母王德妃最受寵

競選劣勢:非嫡出,年幼

李嗣源一直沒有明確皇太子人選,登基之初,命李從榮出鎮魏博、同平章事;同時,還命李從厚當首都市長、同平章事、判六軍諸衛事。也就是說,李從厚身居京師,還掌握著中央禁軍。

李從榮對此非常不滿。一般來說,身居京師且掌握兵權,是繼承皇位的一般套路,而被外放到地方,則是非常危險的政治信號。

比如契丹的皇太子耶律倍,就是被安置在了東丹國,而他的弟弟耶律德光則留在中央,還掌握著兵權,所以在耶律阿保機死後,才毫無懸念地出現廢長立幼的局麵,次子耶律德光登基坐殿,而耶律倍被逼棄國遠走,來到了後唐。

李從榮心中充滿疑慮、怨恨,於是變得更加驕狂、暴躁,甚至賭氣不再處理公務。

李嗣源對此憂心忡忡,於是在左右近侍中,挑選了一個平時跟李從榮關係最鐵的人,派到太原府(此時李從榮已移鎮河東),跟李從榮一起生活,以便時刻勸導。

李從榮卻更加猜忌,因為名為勸導、服侍,實際不就是監視嗎?給我派監軍、安眼線?父皇這麼不信任我了嗎?這是要對我動手嗎?

而這位被派來的侍從,也天真地認為政治場中還能延續友誼,於是對李從榮說道:“李從厚態度恭敬、行事謹慎,禮賢下士、頗得人心,他的言行舉止很有年少老成的風範。你這個當哥哥的,應該多努力,不要讓自己的名聲被弟弟超過。”

這是肺腑之言,也是逆耳良言。李從榮聽候非常不高興,強忍著沒有對他發作,等把他打發出去之後,李從榮找來自己的親信——步軍總指揮楊思權,對他說道:“中央的人全都在誇讚李從厚,而竭力貶低我,難道說我要被罷黜?我該怎麼辦?”

楊思權的思想更加單純,他先勸李從榮道:“您手握強大的軍隊,占據帝國最重要的藩鎮(河東),又有我這樣的勇將效力,還有什麼可擔心的?”隨後建議李從榮加緊製造武器鎧甲、招兵買馬、訓練士卒。

退下來之後,楊思權又找到那名隨從,警告他道:“你總是稱讚李從厚、壓製李從榮,你到底想乾啥?咱們怎麼就不能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好好扶保李從榮?”

那人聽聞此言,大驚失色,心說你還問我想乾什麼,我倒想問問你們想乾什麼。於是急忙把這番話密奏給副留守馮贇。

李嗣源任命李從榮坐鎮河東時,任命馮贇為副留守、楊思權為步軍總指揮,輔佐李從榮。也就是說,馮贇和楊思權也是李嗣源的耳目眼線。不同的是,楊思權很傻很天真,傻到忘記了自己的職責。

馮贇立刻把這些事情密奏李嗣源。

李嗣源隨即召楊思權進京,改任為禁軍將領,也就是常說的明升暗降,總之是不能留在李從榮身邊了。不過也因擔心進一步刺激李從榮,李嗣源並沒有過多懲罰楊思權,也沒有提他勸李從榮整軍備戰的事。

這件小事反映出了李從榮與李從厚之間的激烈競爭,說明在當時的朝廷裡,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在推進李從厚繼承皇位,或者,更準確的說,應該是阻止李從榮繼位。從後來的故事發展可以看到,所謂的文武百官或地方藩鎮,也真沒幾個是真心擁護李從厚的。

李從榮隱隱感受到了這種危機,所以急於確立自己儲君的身份,而他的輕佻暴躁的性格也成為他即位路上的最大絆腳石。,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