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李從珂登基2(1 / 1)

李從珂在陝州東下時,就給曹太後上疏,聽取曹太後的指示。曹太後命皇宮裡大大小小的頭頭腦腦都去陝州迎接李從珂,這就是安從進對馮道等人說的,曹太後已經派人迎接李從珂去了。

李從珂命這些人返回洛陽,繼續伺候曹太後。

有了曹太後的態度,李從珂在政治上也不再存有任何阻力。

李從珂來到洛陽城西,文武百官在宰相的帶領下列隊歡迎,恭請入城,然而李從珂卻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派人傳話,說還沒有叩見先帝的靈柩,不適合見群臣。

李嗣源駕崩的時候,李從珂沒來奔喪,此次前來則要按禮數先哭靈。他這麼做不僅僅是要裝孝子,而是帶有更深遠的政治含義。

馮道當然明白,於是上疏勸進,請求李從珂早日登上皇位,主持政府工作。

李從珂對此不做表態,而是先進宮見曹太後、王德妃,慰問逝者家屬,然後到停放先帝靈柩的西宮,匍匐在靈柩前嚎啕大哭,哭訴自己遭人陷害、被迫起兵的原因。

馮道率文武百官在外下跪磕頭,繼續勸進。李從珂則按禮數,向百官磕頭回禮。

麵對群臣的勸進,李從珂回複道:“我這次來洛陽呢,實在是萬不得已,隻是想幫皇上鏟除身邊的奸臣,現在奸臣已經被鏟除了,可皇上卻誤會,跑掉了,那我就等皇上回來,把先帝安葬,然後就返回鳳翔繼續當節度使,做好臣子的本分。各位怎麼突然這個樣子呢,很不好嘛。”

第二天(4月4日),曹太後就下令,罷黜現任皇帝李從厚,貶為鄂王,同時命李從珂暫時主持國政,暫時使用“書詔印”。

皇帝的印章總共有八枚,即“八寶”,李從厚將它們全部帶走,所以李從珂隻能使用核準詔書時的印章,充當後唐朝廷的“公章”。但這裡有個小小的BUG,李從厚與石敬瑭見麵時,史籍說李從厚沒有攜帶皇帝印信等物。那他到底帶沒帶呢?

個人觀點,應該是帶了。不帶文武百官,是擔心出現叛徒;不帶黃羅傘蓋、旗鼓儀仗,是不方便攜帶,而幾枚小小的印章揣了兜裡就行。李從厚的智商沒問題,他不可能不知道這些東西的重要性。

石敬瑭當然要一口咬定沒帶。

文武百官前往李從珂舊宅,提交辭呈,表示聽候發落,李從珂命他們全部官複原職,一律赦免。

這些都是“禪讓”篡位的套路。

4月5日,曹太後下令:李從珂同誌當皇帝。

4月6日,李從珂在李嗣源柩前即位,正式坐上皇帝寶座,成為後唐帝國的第四任皇帝。

公元934年,3月15日,鳳翔之戰打響;

3月16日,中央大軍陣前倒戈;李從珂踏上東征之路。接下來就不再是戰爭,而是鳳翔兵的武裝遊行,從此之後不再有戰鬥,沿途城池據點望風而降,紛紛歸附倒戈;

4月3日抵達洛陽,3天後坐上皇位。

這是出乎所有人預料的結果,連李從珂都不敢想的結果。李從厚政權居然如此脆弱,簡直不堪一擊,不,不用擊,隻吼一聲就可以了,是不堪一吼。李從珂的東征路也不叫東征,而是走馬上任。

有人開玩笑地說李從珂的天下是哭出來的,鳳翔城牆上的一聲哭,哭出了一個大帝國,把李從珂描述成了劉備式的人物。

鳳翔城牆上的哭嚎隻是一道可有可無的開胃菜,李從珂之所以能夠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登上皇位,主要是帝國權力與實力的畸形分配,這一點已經被孟知祥準確預言了。

擁有雄厚實力的人沒有分配到應有的資源,實力微弱的人卻將帝國利益瓜分殆儘。這種畸形的分配方式必然會導致二次分配。

如果率先叛亂不是李從珂,而是石敬瑭,其結果也必然是石敬瑭坐上皇帝寶座。

禁軍將士們認錢不認人,不管是李嗣源的養子、還是女婿,哪怕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人,誰給錢就擁護誰,反正不擁護李從厚就是了。

李從珂登上皇位後,迫不及待地派衛州刺史王弘贄的兒子王巒,攜帶毒酒,趕去衛州,讓李從厚體麵地離開。

4月9日,王巒抵達衛州,見到了囚禁中的李從厚。

李從厚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便問王巒來此何意。

王巒低頭不語。王弘贄則端著酒杯,一個勁兒地向李從厚勸酒。

李從厚知道這是一杯毒酒,不肯喝。

既然你不肯體麵,那我們幫你體麵。王弘贄父子聯手將李從厚勒死。李從厚即位不到半年,就這樣遇弑身亡,年僅21歲。

李從厚出逃的時候非常匆忙,沒有帶走妻兒,他的妻子孔氏(孔循之女)和四個孩子都在皇宮中,落入李從珂之手。

李從珂派人向孔氏問道:“李重吉何在?”隨後便將孔氏和李從厚的四個孩子全部斬首。

當李從厚被囚禁的衛州時,隻有他的嫡係親信宋令詢派人問候探望,當得知李從厚被害死後,宋令詢痛哭半日,隨後上吊自殺殉國。

李從厚在位5個月,其中一個月服喪“丁父憂”,實際掌權滿打滿算也就4個月,而他的權力又被“火箭派”架空,所以在這4個月時間裡,他幾乎是“碌碌無為”,隻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遭遇叛亂、被趕下台。

而曆史也給了很公正的評價,“蓋輔臣無安國之謀,非少主有不君之咎。”李從厚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他是被權臣架空的傀儡,權臣逼反了李從珂,導致他身死國滅,實在可憐。

歐陽修老爺子則本著看熱鬨不嫌事大的吃瓜精神,酸溜溜地說了句風涼話,“使明宗為有知,其有愧於重誨矣,哀哉。”

修爺的意思是安重誨當年拚死要為李嗣源除掉李從珂,而李嗣源反將安重誨殺死,以至於自己還未下葬,李從珂就殺了他的親兒子,奪了他的江山。所以說如果李嗣源死後有知的話,九泉之下應該愧對安重誨。

其實不然,前問分析過了,李從厚不一定非要被李從珂推翻,石敬瑭、範延光、趙德鈞、趙延壽……“實力派”人人有份,因為推翻李從厚的不是某個具體的人,而是資源的分布與利益的分配之間存在嚴重的匹配失衡,力與利的畸形關係。

“李從珂”是表象,這種匹配失衡才是本質。修爺在這個問題上看得不如孟知祥透徹,但不影響他吃瓜。,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