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四凶五鬼(1 / 1)

四凶五鬼

由於徐知誥的偏愛,李璟長時間以來都沒有享受到“儲君”的待遇,首先,是沒有受到良好的崗前培訓,沒有取得“皇帝上崗執照”,使其個人能力不達標其次,是沒有真正組建一支德才兼備、值得信任的嫡係力量。

這就注定了李璟是一位極其弱勢的新君 由此也就決定了他在初期必然是一位處處妥協退讓的好好先生、老好人,一副軟弱怯懦的形象。

比如,在遺詔頒布後,已經成為南唐皇帝的李璟遲遲不敢駕坐金鑾殿,表示謙遜,以至於他的首席幕僚馮延巳要一天四次地勸他早日走上工作崗位同時,李璟還多次公開表示要把皇位讓給弟弟李景遂,甚至下詔封他“皇太弟”

再比如 李璟對各級官員都不敢直呼其名。

而李璟深以為依賴的,就是那些曾經在他身邊齊王府工作過的人,這也是李璟屈指可數的“嫡係”親信,李璟對他們更是毫無底線地綏靖、縱容。

比如陳覺,自李景遷死後,老奸巨猾的陳覺認為奪嫡之爭局勢不明,他不敢像宋齊丘那樣涉險弄潮,於是選擇了明哲保身,長期稱病在家,一連幾個月不出家門,躲開立儲的渾水,直至徐知誥的遺詔頒布,他才外出視事,因此被蕭儼上疏彈劾,指責他居心叵測,請求治罪,被李璟否決。

再比如馮延巳、馮延魯 私自篡改遺詔 加上“允許民間自由買賣兒女”一條 同樣被蕭儼抓了個人贓並獲,鐵證如山,然而李璟不但以詔書已經發布為由拒絕收回成命,還對馮氏兄弟篡改遺詔的行為不聞不問。

在當時,南唐朝廷的文官集團分成兩大陣營,分彆是以宋齊丘、陳覺、魏岑、馮延巳、馮延魯、李征古、查文徽為代表的“太子黨”,和以蕭儼、孫晟、常夢錫、韓熙載、江文蔚、李德明為首的“清流黨”。

最為諷刺的是,當初竭力反對李璟的宋齊丘,居然成了“太子黨”的靈魂人物。兩個派係之間明爭暗鬥,貫穿李璟一朝始終。

在此,我們先簡單地一睹“太子黨”的風采。

相傳,舜帝把四個凶神流放到四方,他們分彆是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民間稱之為“四凶”,常用來比喻惡名昭彰的大壞蛋而“五鬼”又被稱作“五瘟使者”,是民間傳說中的五位瘟神。在當時的淮南,人們則用“四凶”、“五鬼”來比喻“太子黨”的幾位骨乾成員。

其中,陳覺、魏岑、馮延巳、馮延魯被人們合稱為“四凶”,再加上一個查文徽,被合稱為“五鬼”。

陳覺 毋庸贅述

魏岑

祖籍為鄆州今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是個著名的驢友,年輕時自費遊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後來為躲避戰亂而來到淮南,在地方官府謀得一個小小的臨時工的職位。魏岑的記憶力非常出色,且非常善於察言觀色、精通阿諛諂媚,他主動討好政壇大佬宋齊丘,最終得到了宋齊丘的大力提拔,成為宋齊丘黨羽。他拍馬屁的功力堪稱一絕,後文會詳述。

馮延巳、馮延魯

二人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將門之後,父親馮令頵是揚州的一名軍官。馮老爺子治軍嚴格、愛兵如子,很得軍心,那一年,副將發動兵變,在軍營裡放火作亂,當大火即將蔓延到馮令頵軍帳的時候,亂兵自發地扔掉武器,轉而幫馮老爺子救火,足見其在士兵心目中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地位。

而在當時,年僅14歲的馮延巳孤身一人,勇闖龍潭虎穴,前往失陷的城中溝通聯絡,最終穩定了軍心,平息了叛亂。自古英雄出少年,馮延巳因此深得徐知誥讚賞。馮延巳長大後,又以文雅見稱,更是掐準了徐知誥的脈搏,於是接連得到提拔,並最終安排在齊王府,成為李璟的首席幕僚掌書記。

馮氏二兄弟都進入了齊王府,成為李璟的左膀右臂,深得李璟信任,然而這二人又暗中交結陳覺,攀附宋齊丘。

查文徽,“大家好,我是渣渣徽”

查文徽原本是個富二代,家中很是殷實,然而查文徽卻如同散財童子,仗義疏財,經常接濟窮人,出手闊綽,就這樣做了幾年好事,終於把自己做成了貧困戶。也正因此,查文徽的名字遠近皆知。

得知徐知誥廣納賢才,查文徽主動投奔。徐知誥親自麵試,查文徽不負眾望,語出驚人,深得徐知誥喜愛,而機智如狗的宋齊丘趁機加以助攻,大讚查文徽之德才兼備,於是,查文徽得到了提拔重用,而他也因此欣然加入宋齊丘的小團體。

“五鬼四凶”恃寵而驕,仰仗李璟的恩寵而橫行霸道,無一例外,都是有才無德,有文化的流氓。

“清流黨”十分鄙視他們的為人,例如孫晟,就公開辱罵馮延巳等人,說他們是金杯玉盤盛狗屎。

特彆注意:此前我把孫晟稱之為“先帝黨”,是為了在時間和發跡過程上與“太子黨”加以區分,而現在把他歸為“清流黨”也僅僅是為了強調他們與“五鬼四凶”“太子黨”核心的矛盾衝突,因為嚴格來講,“清流黨”內的有些人也不怎麼“清”如孫晟也動過篡改遺詔的念頭,而且他們也不怎麼“黨”。對南唐政治派係的劃分,要以不同時期、不同主要矛盾為基調,所以之前是“先帝黨”s“太子黨”,而從現在開始,就變成了“清流黨”s“五鬼四凶”。時間節點是李璟正式登基。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李璟登基後,“五鬼四凶”獲得了火箭提拔,以馮延魯為例,從禮部員外郎的小官,先提拔為中書舍人,繼而兼勤政殿學士。

禮部員外郎在五代時是“從六品上”的小官,而中書舍人也隻是一個“正五品”,如果僅僅看官階,似乎也不算什麼火箭提拔,要想搞清楚馮延魯的“火箭提拔”,還需對當時的官製有一定了解:

古代的中央官製從西漢開始一直到隋朝,逐步形成了“三省六部製”,到了唐朝加以完善,此後一直沿用的清朝末年,足見這種組織架構的合理性。

簡單來說,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門下省主要負責審核而中書省則負責發布詔書。

因此,中書省成為了最高權力中樞,如果按實力排名,三省的排名應該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在唐朝,皇帝要想讓宰相之外的人參與宰相的工作,就要給此人一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意思是可以像中書省、門下省的長官一樣參與政事的討論。

禮部員外郎,隸屬尚書省吏部,而中書舍人顯然隸屬中書省。所以把馮延魯從尚書省轉到中書省,就等於把他從邊緣地帶轉移到了實權強力部門,明顯是提升。

再者,中書舍人雖然品級不高,但他的主要工作是幫助皇帝起草詔書,工作崗位的要求是既具有卓越的文字水平,又必須是值得信任的同誌。

另外,“勤政殿學士”這個頭銜,也非常巧妙。後唐明宗李嗣源時期,權臣安重誨設置“端明殿學士”,品級雖然很低,但他的工作是為皇帝翻譯詔書、奏章,並可以直接與皇帝私下密談,其設立的初衷,就是為了製衡文武百官,典型的“位卑權重”。不同的朝廷有不同的叫法,如“端明殿學士”、“資政殿學士”,“勤政殿學士”,名字不同,但工作性質是完全一樣的。

也就是說,馮延魯的提升是暗升,從邊緣崗位提拔到皇帝身邊,直接進入到最高權力的最核心位置,且深受皇帝信任,成為皇帝的“自己人”,甚至被用作製衡宰相的工具。

當馮延魯被提拔的消息傳來,時任江州觀察使的杜昌業不禁感歎,說馮延魯僅靠著溜須拍馬,一句話惹得皇上高興了,就驟升高位,那麼皇上該如何酬謝為國家建立功勳的人呢?,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