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高平之戰(1 / 1)

【高平之戰】

“五代十國”時期曆來被清高孤傲的史學家們所無情詬病,比如“唐宋八大家”的歐陽修老爺子,修爺痛斥這一時期是禮崩樂壞、君不君、臣不臣的大黑暗時期。漫漫黑夜,終會迎來曙光,黎明就在眼前。

郭威在位期間,對內勵精圖治,對外縱橫捭闔,短短三四年之間,使得中原國富民強,為柴榮接下來的大展拳腳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外交、經濟基礎。

對內:

“二王之誅”,郭威先發製人,鏟除了王峻、王殷兩位開國功勳,為柴榮掃清了政治道路;

臨終前讓範質、王溥並列為相,這是郭威的另一大遺產:一套成熟完整且清正賢良的文官集團,輔助柴榮治國。

對外:

兩次“晉州之戰”,有效遏製了北漢政權“複國”的企圖;

平定西北邊陲及後蜀;

以最強硬的態度向淮南、契丹表明了中原人扞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同時也表現出了最大的誠意來謀求和平穩定。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他的有獵槍。

與此同時,外部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南唐吞並了閩國、南楚,貪多嚼不爛,開疆拓土得不償失,元氣大傷;遼國先後發生“橫渡之約”和“火神澱之亂”,目前的統治集團對“南下”心有餘悸,各大貴族利益集團幾乎一致反對南侵。

這些變化總結起來,全是對後周的利好消息。

此消彼長,柴榮登基的時候,正是中原王朝的鼎盛時期,柴榮的開局是五代以來十幾位皇帝中最好的開局,沒有之一。

柴榮剛剛宣布登基,就迎來了他的第一個大考驗:北漢劉崇乘喪出兵,卷土重來。後周與北漢隨即爆發了著名的“高平之戰”,這一戰給交戰雙方均造成了重大影響,甚至影響到了中國曆史的進程。

公元954年2月,聽說郭威病逝、柴榮即位後,北漢劉崇大喜過望,立刻派使節聯絡契丹,請求聯合圍剿立足未穩的柴榮新政權。

自古有雲,乘喪出兵,大不義也。又雲,多行不義必自斃。

在新君登基,最高權力的轉交過程中,集團內部各大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通常會集中爆發,特彆是五代時期,這種狀況更是習以為常。所以在新君登基的這段時間裡,通常也是該政權最為脆弱的時刻。

曆來統治者們都要表現得道貌岸然一些,紛紛標榜自己是正人君子,通常以乘人之危為恥。而劉崇顯然不顧廉恥,就是要趁人之危,這其實是他內心薄弱的表現,因為兩次“晉州之戰”使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似乎不太可能以光明正大的方法戰勝後周。

若想複國,必須齷齪;要想光輝燦爛,手段必須下三濫;要想名垂青史,必須卑鄙無恥。

契丹也認為這是趁火打劫的好機會,於是欣然派耶律敵祿統帥一萬契丹鐵騎,外加奚及諸部仆從軍六萬左右,對外號稱十萬大軍,與北漢劉崇會師,隨後南下入寇。

在《舊五代史》、《資治通鑒》及《十國春秋》中,把這位契丹將領寫作“楊袞”。“楊袞”這個名字在“晉遼大戰”中就曾出現過,而在民間演義中,這位楊袞同誌更是不辭辛勞地出演了《殘唐五代演義》、《楊家將前傳火山王楊袞》……

在演義中,“楊袞”以楊弘信為原型,被塑造成“楊家將”楊繼業的父親,也就是楊四郎、楊六郎等人的爺爺,曾大戰李存孝、五龍逼死王彥章、大戰遼太宗……此楊袞跟今天的楊袞根本就不是一個人。

今天的這位楊袞,是如假包換的契丹人,而且出身高貴,根紅苗正,是耶律岩木(耶律阿保機的二大爺)之後,因其字“陽隱”,所以最初被音譯為“楊兗”,明朝時的一些抄本又將“兗”誤寫為“袞”,隨後便以訛傳訛。

有些史籍則記載為“耶律德勒”。

經多方比對考證,宜以《遼史》為準,應為“耶律敵祿”。據《遼史》記載,耶律敵祿為人正直,且膂力過人,此前一直默默無聞。在“火神澱之亂”中,他走上了曆史舞台,主動投靠壽安王耶律璟,並表示願意率兵平定察割亂黨。

患難見真情,耶律璟登基後,立刻將耶律敵祿提拔為北院宣徽使。前文介紹過,“宣徽使”一般來說都是由皇上的心腹來擔任。隨後,又命耶律敵祿拓寬飛狐口,以便於行軍。耶律敵祿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劉崇親自率領三萬大軍,以滑州義成軍節度使(遙領)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以徐州武寧軍節度使(遙領)張元徽(《舊五代史》記載為張暉,是錯誤的)為前鋒都指揮使,在契丹爹“十萬鐵騎”的背景牆加持下,氣勢洶洶,兵出團柏穀,直撲潞州。

漢遼聯軍駐軍於梁侯驛;後周的潞州西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即李榮,為避諱而改名)駐軍於太平驛。太平驛距離潞州僅有80裡的路程。

李筠派部將穆令均率領兩千人主動出擊,準備給予敵人迎頭痛擊。

北漢先鋒官張元徽詐敗而逃,穆令均立功心切,下令追殺,一頭紮進北漢埋伏圈。伏兵四起,穆令均陣亡,超半數士卒被殺,幾乎團滅。

消息傳來,李筠立刻放棄太平驛防線,退守潞州,北漢軍隊則乘勝包圍潞州。李筠飛書朝廷,請求支援。

接到奏報,柴榮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軍情緊急,容不得柴榮打太極,他開門見山,先說了自己的意見:朕要禦駕親征,誰讚成,誰反對?

“我反對。”

“反對+1”

……

群臣一致反對。

群臣七嘴八舌地說著不能親征的理由,而帶頭表示反對的,是政壇常青樹、五代活化石、不倒翁宰相——馮道。

馮老爺子搖頭晃腦,手捋銀髯,氣定神閒,胸有成竹,一副指點江山的樣子,娓娓道來:

兩次“晉州之戰”不僅給北漢的經濟、軍事帶來了毀天滅地性的嚴重打擊,更對其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勢弱而氣奪,短時間內不會有再有“複國”的非分之想。如今先帝的遺體還未下葬,陛下新登基,人心未穩,所以北漢才會故意虛張聲勢,妄圖使我們自亂陣腳而已。至於邊關戰事嘛,陛下龍體不宜輕舉妄動,派幾個武夫前去抵禦,也就是了。

群臣紛紛點讚轉發,認為馮道分析地很有道理。

柴榮不悅,說道:“劉崇乘喪出兵,他認為這是南下的好機會,肯定不是虛張聲勢,而是真要問鼎中原!”

馮道不依不饒,一副“沒有人比我更懂政治”的高傲神情,堅決反對柴榮親征。

柴榮怒了,說道:“當年唐太宗創業,從來都是親征,朕又有何不能?”

馮道懟曰:“陛下比得上唐太宗嗎?”

柴榮懶得跟這個糟老頭子掰扯,換個話題,說道:“劉崇所率皆烏合之眾,朕率王師,必如巨石拍卵、泰山壓頂!”

馮道懟曰:“陛下比得上泰山嗎?”

太討厭了。

柴榮保持了最大的克製,甩袖子走人。據記載,在文武百官中,隻有宰相王溥讚成柴榮親征。

雖然群臣一致反對,但柴榮依舊保持了獨立思考,準確地判斷了北漢的戰略意圖。柴榮力排眾議,調兵遣將,堅持親征,並為北漢侵略軍量身製定了“斷丁行動”。,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