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長樂老之死1(1 / 1)

【長樂老之死】

在“高平之戰”的過程中和結束後,柴榮多次進行賞罰,大賞有功之臣,嚴厲處罰有罪之將,淨化隊伍。那麼對於竭力反對柴榮親征,甚至不惜對柴榮進行人身攻擊的馮道,柴榮會如何處置呢?

答:贈尚書令,追封瀛王,賜諡“文懿”,外加輟朝三日,以示哀悼……

馮道去世了,享年73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柴榮親征前,讓馮道負責安葬郭威。風燭殘年的老爺子顫顫巍巍,隨同太祖靈駕出離了汴州,葬於嵩陵(今河南省新鄭市周家村)。僅僅是將郭威的棺槨下葬,就已經給73歲的馮老先生折騰地夠嗆,葬禮的流程還沒走完,沒等祔祭太廟,馮道便也陪伴先帝去了。

馮道是中國曆史上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雖然他的死跟“高平之戰”沒有直接聯係(也許有間接聯係,比如柴榮故意讓年逾古稀的他負責繁文縟節的先帝葬禮,誠心累死他),但我仍然要在柴榮開啟統一大業之前,先回顧一下馮道的一生,因為他的生平經空前絕後且飽受爭議。

馮道生於唐朝末年的河北瀛洲,寒門子弟,自幼苦讀,頗善文筆,長大後成為幽州劉守光的幕僚。那時候,馮道還年輕,還比較書生意氣,因直言勸諫而被劉守光投入大獄,卻也因禍得福,等劉守光被李克用吞並後,馮道不僅沒有遭受清算,還得到了河東監軍張承業的賞識,後來就成為了李存勖的幕僚。

一次,郭崇韜勸諫李存勖,李存勖盛怒之下險失方寸,而馮道也冒險勸諫,並為郭崇韜開脫,終於使李存勖恢複了理智。郭崇韜也因此對馮道心懷感激,馮道也因郭崇韜的推薦而平步青雲。

李存勖稱帝後,馮道成為翰林學士,進入到核心權力圈。

李嗣源稱帝後,將馮道提拔為宰相,隨後又加端明殿學士,成為皇帝身邊的貼身智囊。

從此之後,馮道就活躍在曆屆中原王朝,成為政壇常青樹,直到後周世宗柴榮時,因病去世。

馮道曆事四朝十帝,人稱“十朝元老”。實際上這期間還曾向契丹稱臣,接受了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封官,如果非要較真的話,應該是“五朝十一帝”。

馮道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我們從正反兩個方麵來推敲:

一,正麵

1,顏值:貌類司空

據說馮道年輕時長得很像唐朝名相杜黃裳。當時,河東監軍張承業欣賞馮道的文采,欲加以重用,不過馮道不知什麼原因得罪了當時一個著名的相師周元豹,周元豹便向張承業進讒言,說馮道這人麵相不好,一看就沒什麼前途,千萬不要重用。

這時候,另一位幕僚盧質——也是後來的後唐宰相,對張承業說道:“我之前有幸瞻仰過司空杜黃裳的畫像,發現馮道長得很像杜黃裳。周元豹的話不能信!”

2,“性純儉”

馮道出身寒門,富貴之後也沒有忘本,依舊樸素接地氣,從不講究排場。隨軍出征時,與底層士兵同吃同住。丁父憂期間,自掏腰包賑濟窮人,還親自砍柴種地。

如果有人因各種原因無法耕作的,馮道就在夜間偷偷潛入其田,幫他耕作,簡直就是當代活**。

3,道德模範

每當有兵士將掠奪的美女送給他時,他就將美女安置在旁邊的屋子裡,然後幫忙尋找其家人,將被掠女子歸還本家。

4,馮道與李嗣源不得不說的兩三事

4.1憂國憂民

“明宗盛世”時,後唐明宗李嗣源問馮道,說現在連年豐收,老百姓的日子應該好過了吧。

馮道回答說:“穀貴餓農,穀賤傷農,此常理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陛下以為遇上幾個豐收年,老百姓就安居樂業了?來,聽我給您背一首唐詩: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隻照逃亡屋。”

李嗣源當即命人把這首詩謄寫下來,每日一讀,以警醒自己當個愛民如子的好君王。

4.2居安思危

在“明宗盛世”的時候,馮道不止一次地提醒李嗣源,不要迷失在眼前的盛世輝煌中,要居安思危、戒驕戒躁。

“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業,臣之望也。”

馮道是親眼目睹了李存勖前期的艱苦奮鬥,與後梁相據二十年,結果接著奏樂接著舞,三年而亡。

李嗣源同樣深以為然。

在某種程度上,是馮道輔佐李嗣源達成了“明宗盛世”的中興之象。

4.3無形之寶

某次,臨河縣進獻了一個精美的玉杯,上麵還刻著“傳國寶萬歲杯”六個大字,李嗣源愛不釋手,頗為喜歡,於是就拿給馮道顯擺。

馮道表情冰冷,說道:“此前世有形之寶耳,王者故有無形之寶。”

李嗣源接著問他什麼才是帝王的無形之寶。

馮道曰:“仁義者,帝王之寶也。故曰:‘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李嗣源若有所思的點點頭,高度讚揚了馮道的高見,然後禮送他出去。等馮道走遠後,李嗣源立刻扭臉問身邊人,“他剛才說的什麼意思?”

李嗣源武將出身,不識字,根本不懂什麼“之乎者也矣言哀哉”,就因他沒文化,安重誨才特意設置“端明殿學士”,專門負責給他翻譯臣子們的奏章,馮道搖頭晃腦,一番什麼仁義者什麼什麼也……李嗣源根本聽不懂。

等身邊人給他翻譯成大白話之後,李嗣源才深深地點頭,更加敬佩馮道。

5,雅量大度

5.1必遺《兔園策》

“明宗盛世”時,也是知識分子的短暫春天,由於政治鬥爭等諸多原因,李嗣源像武則天、唐昭宗一樣,大力提拔寒門子弟,培養天子門生。比如像馮道這樣的,沒有背景、沒有根基,但品學兼優的“窮二代”開始飛黃騰達。

而這些新興的知識分子,基本都有沒“進士及第”的學曆,這就引起了老一輩知識分子的不滿和嫉妒。

比如任讚,就是通過十年寒窗進士及第,在後梁做到了翰林學士,後梁被滅,任讚被“梁臣”的身份擠出核心權力圈。

某次散朝之後,任讚就指著前麵的馮道,對身邊人說道:“馮道要是走得快了,身上一定會掉下一本《兔園策》。”

隨行同事們“哈哈”大笑。

據歐陽修記載,《兔園策》是當時的啟蒙教材,且多用於教學資源匱乏、師資力量低下的民辦學校,“鄉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誦也”,任讚代表著社會精英階層、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對於《兔園策》的態度是充滿鄙夷的,所謂“士人多賤之”,所以故意以此譏諷沒學曆的馮道。

這就好比有人認為喝咖啡的就是高雅,吃大蒜就是低俗一樣。

馮道聽說後,主動找到任讚,說你們瞧不起《兔園策》,無非是因它在鄉野村夫中人手一本,但它裡麵的內容卻並不低俗,它乃是唐太宗之子蔣王李惲召集當時的名儒們集體創作,其中引經據典,堪稱一流!所以它是精華,而不是糟粕。我小時候確實拿它開蒙,至今仍能背誦,您不能因瞧不起我的出身,就貶低《兔園策》的學術地位。

馮道以理服人,任讚無地自容。

對於這次“兔園策事件”,史書上略存爭議,有的說是任讚主謀,也有的說是彆人說的這句話,而任讚隻是從中附和譏笑。

而這件事到此還沒有完,沒有把馮道的大度表現出來。幾年後,李嗣源病重,上演了“李從榮謀反案”,任讚被列為“秦王黨”,被認為是李從榮的黨羽,麵臨嚴酷的清算。這時候,馮道主動站出來,替任讚說情,保住了任讚的一條命。

任讚以《兔園策》當眾譏諷馮道,而在任讚落難時,馮道不僅沒有挾私報複,反而據理力爭,救了任讚一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馮道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尊敬,不僅僅是其年齡和閱曆,他的人性閃耀著熠熠光輝。

5.2以德報怨

任讚畢竟是985、211的名校高材生,老牌兒知識分子,罵人也不帶臟字,隻用一本《兔園策》譏諷馮道。然而武將們就沒那麼委婉了,武將們通常會直來直去,口腔體操,問候馮道祖宗十八代。

馮道出鎮同州時,得罪了同州節度副使胡饒,胡饒經常醉醺醺地堵門罵大街,怎麼三俗怎麼罵,簡直不堪入耳。

而馮道每次都和顏悅色地派人把他迎請到屋裡,盛宴款待,毫無慍怒之色。幾次之後,胡饒滿臉羞愧,誠懇地向馮道表示了歉意,從此之後對他敬重有加。

有人問馮道為何不整治他一下。

馮道說我犯得著跟他這種人一般見識嗎?再說了,他為人不善,日後必有報應,我又何必惱怒?

5.3有頭驢,叫馮道

後晉時,馮道奉命出使契丹,這個故事隨後詳細展開。總之,馮道因此背負了“漢奸”、“賣國賊”的罵名,被中原人千夫所指。

某日,有人牽了一頭驢,驢的背上掛著一麵大橫幅,上麵寫著“馮道”二字,在首都的大街上招搖過市,還故意在馮道的辦公地點——中書省門前來回走了好幾圈。

馮道的親信們急忙跑去告訴馮道。

馮道還是不急不怒,緩緩說道:“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了,有可能是有人在尋找驢子的主人。”,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