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賴三代”的陰謀(1 / 1)

【“賴三代”的陰謀】

征淮戰爭正式落下帷幕,柴榮是秦始皇模電門——贏麻了。

後周的賬本上記著:淮南平,凡得州十四、縣六十、戶二十二萬六千五百七十四。

繼“高平之戰”後,後周又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淮南大捷,國際聲望空前提高,震驚天下諸藩,其中:

荊南高保融給後蜀孟昶寫信,勸他要識時務,抓緊向後周稱臣。孟昶恢複說我與後周剛剛私聊過,姓柴的把我拉黑了;四個月後(10月),高保融再次給後蜀孟昶寫信,苦口婆心,勸他稱臣於中原;

南唐泉州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派心腹蔡仲贇喬裝成商人,於衣帶中藏“衣帶表”,秘密向後周稱藩。

泉州名義上是南唐的領土,而南唐李璟剛剛歸奉中原,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挖他的牆角,顯然會使李璟陷入到巨大的恐懼中,後周也將失信於天下,於是對於留從效的稱臣,後周婉言謝絕。

至於荊南高保融,則是將“高賴子”的優良傳統運用到了爐火純青。狐假虎威,給後蜀寫一封信,一來向後周表忠心,二來則是挑撥後周與後蜀的關係以便坐收漁翁之利。

中原伐蜀,荊南借機向西擴張,吞並蜀地控製的長江上遊地區,早在後唐滅前蜀的時候,高季昌就這麼乾過。現在,他的孫子高保融故技重施。

接到高保融的第二封勸降信後,後蜀孟昶召集群臣商議。後蜀文武百官一致反對向後周稱臣,認為孟昶英明神武、巴蜀之地易守難攻、將士儘忠,沒有望風而降的道理,憑什麼被一封書信嚇尿?臣等皆願以死報效社稷!

孟昶十分欣慰,於是回了一封態度極為強硬的信件,“極言拒絕之”。

此舉正中高保融下懷,成功挑撥了後周與後蜀的關係。

10月,柴榮果然開始謀劃伐蜀,以戶部侍郎高防為西南麵水陸轉運使,以右讚善大夫李玉為判官,負責向鳳州轉運糧草等物資,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邠州李暉移鎮鳳翔,兵力漸漸向西南集結。

荊南高保融聽說後,大喜過望,立刻再表忠心:請以水軍趨三峽。

對此,柴榮頗感欣慰,於是下詔褒獎高保融。

高防、李玉的工作職責是“水陸轉運”,相當於今天的後勤保障部,負責把戰略物資按時足量地運抵前線,保證後續的戰爭之需。然而平淮的勝利使得李玉產生了驕兵情緒,急於立功。

李玉抵達長安後,聽小道消息說後蜀的歸安鎮就在長安以南三百裡的地方,且防守空虛,唾手可得。李玉就向長安節度使王彥超發出正式公函,向他索要二百精兵,打算襲取歸安鎮。

王彥超說這個歸安鎮地處險要,易守難攻,不可輕舉妄動。

李玉大怒,搬出聖旨來嚇唬他,詐稱自己接受了皇上的密旨。

王彥超無奈,隻能“奉詔”撥給李玉兵馬。

李玉欣然前往,結果可想而知,歸安鎮守將李承勳據險設伏,李玉慘遭團滅,無一生還。

恐懼會催生出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一種是跪地唱征服,任人宰割;另一種則是絕地反擊,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

此前的“秦、鳳之戰”,確實帶給了蜀人無限的恐懼,然而敗軍割地之恥卻激發起蜀人的鬥誌,知恥而後勇,巴蜀之地對“秦、鳳之戰”耿耿於懷,荊南高保融前後兩封勸降信,徹底點燃了蜀人的怒火,巴蜀人民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做好了戰爭的準備。

反觀後周,相比於征淮,柴榮根本沒有做好伐蜀的準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被“愛國賊”高保融綁架。

歸安鎮戰役結束後,後蜀更加確信後周即將大舉伐蜀,於是積極調兵遣將、據守險要,以趙崇韜掛帥北麵招討使;以孟貽業為利州——文州總司令(昭武文州都招討使);以趙思進為東麵招討使;以韓保貞為北麵都招討使。共六萬精兵,分屯要害,以備周師。

我們來看後蜀國家隊陣容:

趙崇韜,他的父親是後蜀的開國功臣趙廷隱,據記載,趙崇韜在幼年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果敢、驍勇,深有父風,不愧是虎父無犬子,深得孟昶的器重;

孟貽業,暫不知其來龍去脈,然而孟昶有位同父異母的哥哥,在出土的《福慶長公主墓誌銘》中記載為“孟貽鄴”,不知是否是同一人。孟貽業即便不是皇兄孟貽鄴的話,那也是一位響當當的人物——禁軍侍衛軍總指揮(奉鑾宿衛都指揮使)、遂州武信軍節度使、兼中書令;

韓保貞,他的父親是韓昭運,隨後蜀太祖孟知祥入川的嫡係親信,輔佐孟知祥稱帝。後蜀趁中原之亂染指鳳翔、長安的時候,就有韓保貞的影子。孟昶同樣十分器重韓保貞,與之結為兒女親家,韓保貞之子韓崇遂喜提孟昶之女。

從軍事部署上看,則是北防後周,東防荊南。

可以說,後蜀已經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後蜀軍民身負“秦鳳之恥”,緊密團結在以孟昶同誌為核心的領導下,誓死保家衛國。

“你過來呀!”

再看後周。

顯德六年(959)正月初一,柴榮在崇元殿接受朝賀,這是喜慶祥和的一年,是值得大肆慶祝的一年。平定淮南,威服四海。高麗國遣使入貢,女真國遣使入貢。然而就在正月,柴榮也收到了一條噩耗:青州平盧軍節度使安審琦被部下誅殺。

安審琦,沙陀人,將門之後,他的父親是河東沙陀集團元勳、李克用手下名將——安金全。安審琦果斷而驍勇,能騎善射,自幼追隨李存勖,父子兩代皆為後唐名將。從後唐到後周,安審琦西伐蜀地、北討契丹、南征荊南,為中原王朝屢立戰功,曾被譽為“猛將”。文有馮道,武有安審琦。

後周建立後,安審琦的爵位先由齊國公進位為南陽郡王,後進為陳王。他坐鎮山南東道十餘年,在任期間嚴而不殘、威而不暴,當地百姓非常感念他的恩德。

柴榮征淮期間,安審琦移鎮青州。柴榮非常尊重這位“國之元老”,對他頗為禮遇,親自前往他的家中探望慰問,以示朝廷優寵。

安審琦頭冒綠光,他的一位小妾與仆人安友進私通有染。小妾擔心事情敗露,思來想去,認為隻有殺了安審琦,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於是就找安友進謀劃謀害親夫的辦法,五代版西門慶與潘金蓮。

安友進還算清醒,謀殺朝廷命官、封疆大吏的罪過遠比當隔壁老王要嚴重,於是打算婉言拒絕。

沒想到小妾剛烈果敢,說你要是不做,我就去告發你!

安友進被迫參與了謀劃。

正月初七這天晚上,小妾把安審琦灌醉,趁他熟睡之際,小妾盜取了牆上掛著的寶劍,然後交給安友進,“看你了。”

安友進於是將安審琦刺殺,又將在場的其他婢女全部滅口。

這位小妾徒有其勇,沒有其謀。一下子死了那麼多人,而且很明顯是他殺,難道公安人員都是吃乾飯的?稍加調查,必然水落石出。

幾天後,安審琦的兒子安守忠調查出了真相,將安友進等人活捉,淩遲處死。

正月,安審琦不幸慘死;3月3日,柴榮的重要智囊、“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戰略的提出者、樞密使王樸同誌,不幸染病去世,享年54歲。

當時,王樸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散朝之後,神清氣爽,來到前宰相李轂家串門做客,二人私交甚好,正相談甚歡,突然間,王樸毫無征兆地一頭栽倒,不省人事,醫護人員搶救無效,隻能宣布王樸不幸猝死。

王樸的訃告傳來,柴榮簡直痛不欲生。王樸下葬的時候,柴榮親臨祭奠,以玉鉞叩地,慟哭數四,幾乎不能自製。

隨後,給予了王樸家人巨量的撫恤金,並給王樸的兒子們安排了工作,追贈王樸侍中,繪像功臣閣。

王樸之死對柴榮的打擊是相當大的,甚至有人說,如果王樸晚死幾年,也許就沒有趙匡胤的“陳橋兵變”。

經過冷靜地分析後,柴榮果斷取消了伐蜀的計劃,及時止損割肉也是一種盈利。

按照王樸同誌的戰略,柴榮把下一個征討目標定在了北麵——幽雲十六州。,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