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柴榮治國7(1 / 1)

三,軍事改革

柴榮登基之初,在軍隊係統中缺乏嫡係力量,對軍隊的控製力不足,這也是他每戰必親征的原因之一。

“高平之戰”給了柴榮極大的觸動,在皇帝禦駕親征的情況下,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大將樊愛能、何徽就敢臨陣脫逃,千餘步兵就地解甲投降,現實情況容不得柴榮循序漸進,對軍隊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頭一天的遭遇戰結束後,柴榮就將70餘位高級將領斬首示眾,隨後又在潞州城外將所有脫逃將士的名單羅列出來,“自軍使以上及監押使臣並斬之”。

在顯德元年(954)10月,在“高平之戰”結束後,柴榮提拔趙匡胤為永州防禦使、殿前都虞侯,負責禁軍的日常訓練及思想教育工作,同時又在軍隊中挑選武藝精湛者,編入禁軍中的殿前司(殿前諸班);“老弱羸小者去之”。

經過這一波操作,後周的中央禁軍成為了一支戰鬥力爆表的精銳部隊,“由是兵甲之盛,近代無比”,同時,由於裁汰了老弱病殘孕,還使軍費開支大大降低,“且減冗食之費焉”。

《五代會要》對這次禁軍改革做了精準的概括:

“上(柴榮)按於高平,觀其退縮,慨然有懲革之誌。又以驍勇之士,多為外諸侯所占,如是招募天下豪傑,不以草澤為阻,在於闕下,躬親試閱,選武藝超絕及有身首者,分署為殿前諸班。”

柴榮對禁軍進行改革的兩大原因:1,高平之戰的直接刺激;2,地方藩鎮軍隊強於中央禁軍。

地方軍隊強於中央禁軍,是唐末、五代亂象的根源,自朱溫開始,所有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節度使。削弱地方軍隊、強化中央禁軍,是解決藩鎮割據這顆毒瘤的最有效辦法。

於是,自“高平之戰”之後,後周所有的對外戰爭,其主力都是中央禁軍,而不像前四代那樣,戰爭主力全是“XX軍節度使”。

所以非常諷刺的是,推翻後周王朝的,不再是地方節度使,而是禁軍將領(趙匡胤)了。

柴榮的“強乾弱枝”措施隻是軍事改革的第一步,第二步由趙匡胤同誌完成,這就是“杯酒釋兵權”,把集中到禁軍係統的兵權收歸皇帝本人,如此,天下太平。

大宋王朝之所以能夠完成基本統一,享國三百餘年,真的要好好感謝柴榮同誌。

曆史上對柴榮的評價幾乎是一邊倒的溢美之詞,《舊五代史》讚他是“一代英主”;連傲嬌的歐陽修老爺子在《新五代史》中也不禁讚其為“雄傑”、“賢主”;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讚其為“仁”、“明”,還說柴榮已經接近《尚書》中的聖賢之君,即“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可以跟堯舜禹湯文武相媲美了;龍袞在《江南野史》中說“予觀自古帝王之達者一人而已”,意思是說柴榮披堅執銳,古今帝王就他最NB,皇帝達人。

總之,柴榮是無差彆地全五星滿分好評,再苛刻的曆史學者、再吹毛求疵的杠精,也不好意思黑他半句。

當然,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在宋朝,就有職業杠精批評柴榮不該北伐,說他盲目地向強大的契丹宣戰,不顧國力的懸殊巴拉巴拉……對於這種腦殘言論,歐陽修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回懟,“誠非史氏之所及也!”你們這幫腦殘懂個毛!

當然,畢竟人無完人,為了讓柴榮同誌看上去更加立體,本書也摘錄了一些他的“黑料”:

1,宋州暴力催債

在“三征淮南”期間,顯德二年(955)冬季,柴榮派起居郎陶文舉到宋州催征殘租。這位陶文舉是個有名的酷吏,最擅長暴力討債,手段簡單粗暴,就是把欠稅的百姓抓起來,一頓嚴刑拷打,打到補齊稅款或打死為止。

嚴刑麵前,人人平等,價格公道,童叟無欺。僅宋州一地,就有數千人被抓走拷打,最終鬨出了人命(宋民被其刑者凡數千,冤號之聲聞於道路,有悼髦之輩,不勝其刑而死者數人)。

任用酷吏暴力催債,勉強算是柴榮的汙點之一。

2,挾私報複未遂

柴榮年輕時候,曾拜謁某縣令,當時,這位縣令正忙於下基層,深入群眾,體驗生活,積極開展一項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聚眾賭博,玩兒得正嗨,沒工夫接見柴榮。柴榮因此記恨之。

多少年之後,縣令還是那個縣令,而柴榮已經不是以前的柴榮了。

如前文所說,柴榮即位後,開展了大規模反腐倡廉運動,對待貪官汙吏零容忍。恰巧,這位縣令的下屬貪汙數百匹布帛,宰相範質按照流程,將此案上奏。

柴榮怒容滿麵,說身為一方父母官,竟然貪贓枉法,實在太可惡了,理應處死!表麵上雖然怒不可遏,然而心裡卻樂開了花,心說你小子終於被我抓住小尾巴了,看我不neng死你!

然而宰相範質卻提出反對意見,說他雖然犯法,但按照現行法律,罪不至死,不能判死刑。

柴榮這次是真怒了,厲聲道:“什麼是法律?哥就是法律!法律本來就是要懲惡揚善的,不是束手束腳的教條,哥用法律的武器來懲治貪官汙吏,有何不妥?”

範質據理力爭,說道:“陛下有私忿,就請直接下聖旨殺他,我沒辦法;但如果非要披上法律的外衣,交付有司部門,走法律程序的話,那對不起,我不簽字!”

法律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陛下您可以當暴君,但彆玷汙法律。

但凡他翻看過史書,就會發現,曆朝曆代的帝王本紀和大臣傳記中,常會出現類似上文的記載。

從範質的回嗆中,我們可以捕捉到一個信息:即便是在高度集權的封建帝製之下,在那個我們常常誤以為皇帝可以為所欲為的社會中,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也是獨立並存的,即便是天子,也無法乾涉最高法院的裁決和對法律的最終解釋。

3,最嚴“315”

顯德三年(956),柴榮初征淮南,圍壽州、克揚州,威震淮南。某日,柴榮發現壽春縣賣餅的商販缺斤短兩,所售之餅明顯小於中原地區的規格,於是一口氣抓了十幾個賣餅的師傅,打算判處死刑,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禁軍將領趙弘殷急忙勸阻,好說歹說,終於救下了十幾個賣餅師。這位趙弘殷,就是趙匡胤的父親。

隻因餅小,就要殺十幾個人,柴榮還應該被尊為消協祖師爺。,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