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3章 後主李煜(上)(1 / 1)

【後主李煜】

李煜即位之後,急需穩固其統治地位,確立以李煜同誌為核心的中央集權製封建權力體係,且看李煜的政治三板斧:

“還都葬父正法統”

李璟倉促遷都洪州,三個月後病亡,臨死時告誡李煜,務必就地薄葬,否則就非忠臣孝子。然而李煜即位後,卻違背李璟遺願,將其棺槨迎回昇州,葬在爺爺徐知誥的陵旁。

昇州是南唐的首善之區,李璟商議遷都的時候,滿朝文武幾乎是一致反對,隻有唐鎬極力讚成,如果繼續把中央行政機構留在洪州,那麼李煜將失去文武百官的擁護,這是李煜不能冒的政治風險。

同時,將李璟葬在徐知誥身邊,也是向世人傳遞一個信號:哥是南唐的合法繼承者,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合法產物。

“奉宋正朔”

李煜即位後,第一時間向大宋遣使告哀,彙報國內的變故,並表示尊奉正朔等一切皆如舊製,同時要求給先父追贈帝號。趙匡胤回詔書撫慰,在詔書中,趙匡胤“降詔不名”,以示優渥。

大宋應李煜的要求,追贈了李璟帝號。獲得大宋的認可和支持,李煜懸著的心就踏實了下來。

此前,李璟雖然削去了帝號,但一切規章製度皆如王禮。李煜即位後,每當接待宋朝使節,都要換穿紫袍,以示對天朝上國的恭順,等使者走了之後,再恢複如初;昇州宮殿上麵使用了鴟吻當裝飾物,這也是天子專屬飾品,每當迎接宋使,李煜先將它摘下,送走宋使後再安上。關門皇帝。

在貢獻方麵,更要體現出恭順的態度:

961年7月,李煜遣使如宋告哀告即位,貢金器兩千兩、銀器兩萬兩、紗羅繪彩三萬匹;9月,宋朝派人來昇州吊唁,給隨了三千匹絹作為份子。

次年(962),南唐於3月、6月、11月三次遣使如宋進貢。

除了逢年過節要進貢,天朝上國凡有大事,如紅白喜事、開疆拓土、建造宮殿……都要進貢,表示祝賀。

回鶻、女真、高麗等番邦也向中原進貢,但他們的進貢是有利可圖的;南唐的這種進貢,是實實在在的進貢,動輒成千上萬兩的真金白銀,還要給高級官員額外行賄,而大宋的回禮就君子之交淡如水了,顯得是那麼樸實無華、禮輕情意重。

孫子,就要有個孫子的樣子。

“金融改革”

李璟晚年推行量化寬鬆政策,鑄大錢、鑄鐵錢,增發貨幣,隻半年就宣告廢止。李煜接班之後,頹廢的國民經濟依然沒能恢複,大把大把地往宋朝撒幣的行為給千瘡百孔的南唐經濟雪上加霜,李煜不得不重啟印鈔機,重拾量化寬鬆政策。

相比於李璟的雙管齊下,李煜相對保守,隻走了鑄鐵錢這一條路,其倡導者仍是韓熙載。

之前,李璟鑄造了“唐國通寶”銅錢,“唐國通寶”在錢幣收藏圈裡頗有一席之地,因為它是最早的“對錢”,即有真書和篆書配對鑄造,比較有意思。

起初,官方鑄造的標準是每一千枚用銅三斤十二兩,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出現大量“假鈔”,即所謂的民間私鑄、盜鑄,采取偷工減料的方式賺取差價,到了後期,每一千枚錢僅重一斤左右,縮水三分之一!這種私鑄錢輕薄到什麼程度呢?史籍記載,可以漂在水上……

南唐麵臨的經濟困境(慎用“經濟危機”一詞)與當今很多國家如出一轍,是產能不足或產業空心化而導致的供需失衡。但是很多專家、公知都彆有用心地將其包裝為“錢荒”,引導輿論,繼而乾擾國家大針方針,推銷量化寬鬆這杯毒奶,本末倒置。

舉個例子:

外地遊客張三來到某陷入經濟困境的村莊A,花100文銅錢住店,旅店老板拿著100文銅錢買了肉,肉鋪老板拿著100文銅錢買了衣服,裁縫店老板又買了100文的布料,布店老板歸還了賒欠旅店老板的住宿費。這時候張三臨時有事,於是退房,從旅店老板這裡拿回100文銅錢離開了村莊A。

在這個例子中,100文銅錢轉了一大圈,又回到張三手中,整個村莊A的市場卻得到了充分調動,經濟得以盤活。

於是,有人就悟出一個道理,認為增發貨幣是解決一切經濟困境的製勝法寶。但他們恰恰忽略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村莊A的經濟之所以得以複蘇,僅僅是因市場上缺乏足夠多的流通貨幣,所以張三給村莊A注入了流動性之後,所謂經濟困境自然迎刃而解。

我們看第二個例子:

張三來到村莊B,旅店老板表示房屋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無法提供住宿,肉鋪老板因養殖場停產而沒有肉,裁縫店老板表示因沒有布料而不能製作衣服,布店老板表示因沒有紡織作坊而沒有布料……儘管張三主動加價,要以200文、300文銅錢住店也無濟於事,最後隻能搖頭歎氣離開村莊B。

其實當今世界的許多國家麵臨的經濟困境,恰恰是村莊B。他們不是缺乏流動性,而是缺乏商品貿易中最根本的因素——商品。這裡的“商品”既包含農產品、工業產品,也包含各種服務。要想改變這種困境,應該從勸課農桑、鼓勵耕織等方麵入手,也就是恢複生產力、提高產能、產業升級,而不是一味地開足馬力印鈔票,否則將會陷入惡性通脹的循環中,老百姓拿著大把大把的鈔票,卻什麼也買不到,一個麵包動輒50萬,連美術落榜生都坐不住了……

太平盛世中,皇帝輕徭薄賦,愛惜民力,人民安居樂業,生產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商品充足,市場活躍,於是逐漸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比如村莊A,大家有充足的商品和服務,卻缺乏足夠多的流通貨幣,這才是“錢荒”。漢朝、唐朝都麵臨過這種問題,這種情況下,通過簡單的增發貨幣,是可以完美解決的。

在古代,增發貨幣的通常做法就是鑄大錢、鑄鐵錢等,而另一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本書前麵提到過的“短陌錢”,以80枚、70枚充當100枚,憑空創造出一些不存在的貨幣,用天然杠杆給市場注入流動性。

同症不同源,同症不同治。找出問題的本質,才能對症下藥。南唐的問題是村莊B的問題。鑄大錢隻能是頭痛醫腳,卵用不管。

李煜當然也意識到了問題的根本,在增發貨幣的同時也頒布一係列較為有效的措施,比如廢除“屯田使”、“率分”。

屯田,漢末的曹操就曾使用過,李璟時期也大力推廣,即招撫流民、戍邊軍人、商人等開墾荒田。屯田製度存在著一定的積極效果,但它不是萬金油,也有局限性。

在兵荒馬亂時,農民背井離鄉躲避戰亂,大量農田荒置,出現了農田無人耕種、而流民卻無田可耕的矛盾局麵;大量的軍人駐守邊疆,不僅占用了大量勞動力,還要再消耗大量糧餉。在這種情況下,屯田製度可以將以上問題完美解決,使耕者有其田,而官府也能減輕軍費開支。

但是在和平穩定時期,農民都回歸到家鄉,耕種自家的農田,邊防駐軍也得以解甲歸田,屯田製度失去了一切優勢,而在政策紅利的刺激之下,其弊端卻日益凸顯。

首先,屯田製度需要有一套官僚體係來維護,各地均有“屯田使”,下設各級官吏,其管理成本身就是朝廷的一大筆支出;

其次,屯田的稅賦與正常地租之間存在巨大的差額,這本是朝廷為了鼓勵屯田而進行的政策扶持。屯田使們則將其用來套利,即將普通的農田強行劃為屯田,從中賺取稅賦的差價。為了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屯田使們明目張膽地霸占農田,甚至人為製造災害(如開閘放水),惡意製造災區,把農民變成流民,再強行征收其農田充公……

當初在南唐推行屯田製的,正是千夫所指、萬人唾罵的“四凶五鬼”集團。毫無疑問,南唐的屯田製成為貪官汙吏剝削百姓、魚肉鄉民的合法工具,不僅減少了朝廷稅收,還嚴重破壞了國民生產。於國於民,有百害而無一利。

李煜登基當月,就宣布廢除各路屯田使。

所謂的“率分”跟我們熟知的“雀鼠耗”相類似,南唐當時的“率分”是10%,即地方官吏僅向朝廷上繳規定稅賦的90%。

在宣布廢除屯田使的同時,“率分”也被一並廢除。

得益於“四凶五鬼”集團的傾覆,李煜的這項經濟改革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力。

隨後,李煜又進行了一項重要經濟改革——井田法改革,但是這一改革卻很快遭到失敗。,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