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章 太祖往事6(1 / 1)

“遷都之議”

開寶五年(972)7月,永慶公主下嫁魏鹹信(魏仁浦之子),百官賀喜,隨了不少份子錢。趙匡胤於是讓賬房先生(三司)幫忙算算賬,看看到底收了多少錢。家裡的,國庫的,都要算一算。這一算不要緊,三司使直接給出一個晴天霹靂:

“國庫倉儲隻夠維持半年了。建議抓緊讓諸軍屯田,再征用民船到江淮地區轉運糧食。”

趙匡胤震怒,當即找來判三司的楚昭輔責罵,“國家的戰略儲備是九年之糧,九年是保底。如今隻有半年,你怎麼搞得?我還留你過年嗎?信不信朕TM弄死你?”

楚昭輔是趙匡胤的嫡係親信,陳橋兵變時,他負責安撫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後。因精明能乾且善於財會,趙匡胤便把帝國的錢袋子交給他,讓他判三司。除此之外,楚昭輔還擔任過宣徽使、樞密使,足見趙匡胤對他的絕對信任。

楚昭輔嚇壞了,退下來後找到趙光義,求他幫自己脫困,以便讓自己繼續為人民服務,他還不想過早離開地我們。

趙光義得知情況後,同樣很震驚,於是問自己的幕僚。最終分析出了漕運不濟的原因,並找出了解決辦法。

原因有很多,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行政命令違背了市場客觀規律。比如當時官方給出的指導價是鬥米七十錢,但汴州的實際米價遠遠高於這個數(具體數字史籍沒有記載),米商沒有利潤可圖,所以不願往京師運糧,供少於求,米價更要上漲,這裡的“米價”其實就是黑市價格,也就是真實反映供需關係的市場價。

米價越高,米商就越無利可圖,也就越不願往京師運糧,導致京師更加缺糧,價格也就越高,惡性循環開啟。

汴州城裡的富商大賈倒是儲存著大量糧食,然而他們不願按官方定價售賣,更不敢按實際價格賣給黑市。有糧食的不敢賣,沒糧食的就隻能餓死。

另外,官方對漕運的不合理定價同樣影響了船夫們的積極性,同時官船年久失修、河道淤積嚴重……這些都是導致京師缺糧而推高糧價的主要原因。

找出原因才能解決問題。趙光義對糧食問題梳理後,上報給趙匡胤,趙匡胤完全采納了趙光義的建議,楚昭輔也因此躲過一劫。

有人喜歡把國家的首都比喻成人類的心臟,其實不準確,它應該更像人類的大腦。心臟向外輸出能量,而大腦則需持續不斷地輸入能量。自唐末以來,經常看到京師缺糧的記載,首都似乎非常脆弱,需要源源不斷地由地方供養。

因為首都不僅需要維持龐大的帝國官僚體係,更有一支規模龐大的禁軍要供養,特彆是在柴榮、趙匡胤的改革之後,禁軍規模龐大,例如我們熟知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同誌,宋徽宗養了八十萬禁軍,八十萬張嘴啊,僅僅禁軍的每日開支就是一筆天文數字,僅靠京畿地區是絕對無法滿足的。

這個故事為日後的“遷都”之議埋下了一個小伏筆。

趙匡胤早有遷都之意,史書說因為趙匡胤生於洛陽,“樂其風土”,所以在登基後一直有遷都洛陽的打算。

976年正月,收複江南(南唐)、一統南方諸藩的趙匡胤詔幸西京(洛陽),並於4月“有事於南郊”,向列祖列宗彙報祖國統一的可喜進程。在路過鄭州永安陵的時候,趙匡胤祭掃了父親趙弘殷,在墓前悲慟大哭,左右皆感泣。隨後,趙匡胤登上闕台,朝西北方向射出一支鳴鏑,對左右人說道:“我死後就葬在那裡。”

這個細節容易被人忽略。有人認為永安陵是風水寶地,說趙匡胤的意思是葬在永安陵西北方,也就是趙匡胤鳴鏑墜地的那個位置,是趙匡胤給自己挑選的福地。其實這是趙匡胤的一語雙關,鄭州的西北方是洛陽,趙匡胤說的“那個地方”指的是洛陽,暗示要遷都洛陽。

有意思的是半年之後,趙匡胤駕崩。不是宣揚封建迷信,在某些場合,有些話是不能亂說的。

據說趙匡胤到了洛陽之後,見洛陽宮室壯麗,龍顏大悅。經過多年的修繕,洛陽已經具備了充當帝國首都的條件。似乎萬事俱備,於是趙匡胤正式向群臣拋出了一個嚴肅的話題:遷都洛陽!

一石激起千層浪,群臣議論紛紛,議論的結果令趙匡胤非常不悅:一致反對遷都。

其中起居郎李符總結了反對遷都的八條理由:京邑凋敝;宮闕不備;郊廟未修;百司不具;畿內民困;軍食不充;壁壘未設;千乘萬騎盛暑扈行。

“八難”有重疊部分,咱們再給他精簡歸納一下,其實是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基建的客觀條件不允許,二是主觀的眾意不從。

趙匡胤對此嗤之以鼻,既然大家不同意,那麼這事兒就這麼定了。趙匡胤打算在郊祀完畢後,無限期推遲回京計劃,賴在洛陽不走了,把遷都做成既定事實。

群臣雖然反對,卻無人敢勸諫。唯有禁軍將領李懷忠冒死勸諫。李懷忠提出了兩個非常實際的問題,一是供饋不便,汴州漕運係統成熟且發達,尚且有過糧食斷供的危險經曆,洛陽遠離糧食主產區,供饋補給將更加困難;二是府庫重兵皆在汴州,萬一他們強烈反對的話……

趙匡胤同樣不為所動。

最後,趙光義出馬,勸趙匡胤不要遷都洛陽。

趙匡胤還是很給弟弟麵子的,說:“你們說的對,遷都洛陽確實不妥。好吧,那就繼續往西,遷都長安(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這裡的河南指的是河南府,也就是洛陽。

說呀,你們再說呀,再敢說朕TM遷都哈薩克斯坦,柏林巴黎巴薩羅那……不到紐約不算完!

趙光義跪地磕頭,哥,咱彆鬨行嗎?

平複情緒後,趙匡胤收斂怒容,心平氣和地對趙光義解釋道:“我之所以要遷都洛陽,是為了江山永固,依靠山川之險而減少冗兵,減少國家財政開支,效仿強漢盛唐之故事。”

趙光義一句話就把趙匡胤懟地啞口無言,“在德不在險。”

等趙光義退下後,趙匡胤的臉色很難看,長歎一口氣,對左右說道:“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百年之後,宋江、方臘等“官逼民反”,金人南下,製造“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一切都如趙匡胤的預言。

回看哥倆的這段對話,其中的信息量非常巨大,甚至有人將其看做“燭影斧聲”的序曲。

從表麵上看,趙匡胤堅持遷都的原因是汴州的地理位置不夠理想,地處廣闊的大平原地帶,無險可守,過於脆弱,相比之下,洛陽地處險要,易守難攻,如果遷都洛陽,那麼就可以裁撤一部分軍隊,從而減輕財政負擔,供饋雖然困難,但需求也隨之減少;而且還能在大規模的戰爭中擁有更充分的戰略緩衝。

而趙光義卻上綱上線,以務虛的大道理來回應務實的難題。

還記得李存勖滅後梁的前車之鑒嗎?雙方夾河血戰二十年,李存勖派出一支奇兵,由李嗣源帶團,從今天的山東出發,晝夜疾馳,兩天就出現在汴州城下,完成奇襲,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

趙匡胤對李存勖的故事非常感興趣,頗有研究和見解,對於汴州易攻難守的弊端也有清晰的認識。

不過,關於糧草運輸、軍事防禦等等爭論,還是太過於流於表麵。不少人扒出了更深層的政治矛盾——晉王係崛起。

有人說這次遷都之議就是趙匡胤與趙光義的一次攤牌。

趙光義長期擔任開封府尹,在汴州可謂根深蒂固,且群臣在汴州“根本已固,不可動搖”。支持趙光義弑兄奪權的人就認為趙光義頗像後周時的趙匡胤,已經在暗中積蓄自己的力量,且收獲了文武群臣的廣泛支持,在汴州站穩了腳跟,而趙匡胤之所以堅持遷都,就是要避開趙光義的威脅,或者說削弱趙光義對中央的影響。

也有部分觀點認為在這個時候,趙光義已經快要架空趙匡胤,所以趙匡胤不得不逃到洛陽,擺脫趙光義的控製。

最終,趙匡胤頂不住巨大的壓力,選擇了返回汴州,半年後就發生了“燭影斧聲”。

遷都之議,給“燭影斧聲”添加了一絲詭譎,更給“靖康之變”留下了無限想象。,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