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太祖往事7(1 / 1)

“寬仁多恕”

開寶八年(975)3月的一天,趙匡胤正要用膳,忽然發現有一隻可愛的虱子在碗邊愉快地玩耍(有虱緣食器旁)。

趙匡胤急忙穩住近侍,告誡他們不要張揚,否則禦膳房會出人命的。史籍說趙匡胤曾讀《堯典》而大受啟發,仰慕堯舜之治,反對嚴刑峻法,幾年之內赦免的死刑犯多達四千一百零八人。

後文我們會詳細講述遼穆宗對待下人的態度,兩相對比,也就不難理解遼國為何會在這一時期處於下風了。

“釣魚執法”

念書人並非都是書呆子,更不一定都是正人君子,古往今來多少所謂的文化人、公知,都是滿口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因而民間會有“仗義多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感慨。

有位叫劉蟠的念書人,在後漢時舉進士,步入仕途。此人“好設奇詐”,一肚子餿主意。開國時,被任命為染院負責人。劉蟠特意在路邊安插了眼線,每當趙匡胤準備到染院視察工作時,劉蟠總能提前得到情報,於是他就穿著臟兮兮、破破爛爛的工作服,手持大棍子,蓬頭垢麵地在車間監督工人乾活,當趙匡胤突然駕到後,他才“驚慌失措”地趕緊跪迎,說自己不知聖駕到此,死罪死罪。

趙匡胤非常滿意,認為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以至廢寢忘食,實在是新時代勞動模範,號召全員向劉蟠同誌學習,並賜給他二十萬錢。

憑借出色的演技,劉蟠官運亨通,一路扶搖直上。

後來,趙匡胤讓他巡檢淮河地區的販私茶情況。在當時,茶與鹽鐵一樣,關乎國家經濟命脈,是受官府嚴格管控的戰略物資。正因受到管控,所以黑市茶貿易就存在巨大的利潤空間,不少商人在暴利麵前鋌而走險,從事販私茶的違法活動。

前文講述南唐專題時,提到過大宋為了搞垮南唐經濟,對南唐施行了貿易戰,設置“折博務”,對兩國貿易嚴格管控,用經濟這雙無形的大手扼住南唐的脖頸。所以以這個角度來看,邊境販私茶已經不再是經濟的小問題,更是破壞國家戰略、資敵助敵行為,是為敵人輸血續命的叛國重罪。

官府嚴查販私茶,卻屢禁不止。因為查的越嚴,販私茶的利潤就越高,就越能誘使不法商人鋌而走險。

劉蟠到任後,用了一招釣魚執法,取得了顯著效果。具體方法很簡單,劉蟠穿著平民的衣服,騎著瘦弱不堪的老馬,挨家挨戶敲門,自稱是茶販子,想高價進貨。當地百姓不疑有他,欣然賣給他茶葉。不出意外,這些肯賣貨的百姓都遭到了逮捕。

自此之後,再也無人敢向陌生人出售私茶了。至於老熟客,經過幾輪常規打擊之後,也縮小到可控範圍之內,販私茶的行為得到了有效遏製。

劉蟠再次受到了趙匡胤的好評。劉蟠日後在轉運使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表現出色,多次受到皇帝的嘉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劉蟠中風而死,享年73歲。

“壓製伶官”

開寶八年(975)4月,皇家曲藝協會主席(教坊使)衛德仁同誌,向組織提出了退休申請,並附帶了一個小小的要求,請組織給他安排一個市高官的崗位用以養老,並援引了後唐莊宗時期的慣例。

李存勖寵愛伶官,還經常下場客串,給自己起了藝名,還曾假扮老丈人來戲弄老婆——“抽爹算計劉”。當時,每當有伶官退休,李存勖就會賞賜他們刺史等職。

前文說過,趙匡胤最愛研究李存勖的曆史,以史為鑒,深入學習老大哥亡黨亡國的慘痛教訓。不提莊宗還好,一提莊宗,簡直就是撞上了槍口。趙匡胤當即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用伶人為刺史,此莊宗失政,豈可效之?”

宰相們聽懂了趙匡胤的話,卻沒聽懂趙匡胤的意思,準備擬定衛德仁為一線城市的市委副書記(上州司馬)。

趙匡胤乾脆就不繞彎子了,非逼朕說大白話:“市委副書記也要由讀書人來做,還必須是有資曆、有能力、有聲望的優秀讀書人,怎能兒戲?至於這貨——老藝術家衛德仁同誌,就在曲協內部消化吧(此輩但當於樂部遷轉耳)。”

最終,衛德仁喜提太常寺太樂署令。這是個什麼官兒呢?太常寺是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構,其下還設N多“署”,比如京郊社署以及各皇陵的陵署,其中太樂署執掌宮廷禮樂。太樂署下設“令”二人,也就是說,衛德仁的“太樂署令”是太樂署的一把手。這一把手具體什麼品級呢?

答:從七品下。

七品,還不是正七品,是從七品,還帶著“下”。從七品下,說“七品芝麻官”都是奉承他,七品官比他大好幾級呢。

七品芝麻官:“什麼檔次,跟我爭芝麻!”

“戒遊獵”

很多皇帝都喜歡打獵,特彆是行伍出身的帝王。打獵有很多好處,比如這是最接近戰鬥的一種高強度競技,與軍事演習相當。但其缺點也不容忽視,皇帝等尊貴之人打獵耗費巨大,需要臨時劃定一片無人區,這就對當地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直接損害,期間還要給扈從人員頒發賞賜。所以沉迷於遊獵,向來是對皇帝的批評。

行伍出身的趙匡胤同樣愛好打獵,開寶八年(975)9月的一天,趙匡胤狩獵於近郊,正當他快馬加鞭追逐一隻野兔的時候,胯下馬忽然馬失前蹄,讓趙匡胤深吻了這片土地。他跑不過兔子。

社死現場。趙匡胤惱怒不已,一骨碌站起來,順手抽出佩刀,一下就將坐騎刺死。然而緊接著,他就後悔不迭,麵對前來護駕的近侍群臣,趙匡胤自責道:“朕為天下之主,卻癡迷打獵,怎麼還能怪罪到無辜的馬的身上呢?”從此之後,趙匡胤就戒掉了打獵的毛病(自是遂不複獵)。

說起來很感人,很勵誌。其實看一眼時間,距離他駕崩還剩一年。不過史官記錄此事恐怕還有更多的考慮,比如跟同時期的遼穆宗做對比,後文會詳述遼穆宗枯燥乏味又樸實無華的單調生活。

“拿錢砸死你”

開寶三年(970)11月,契丹集結六萬鐵騎進犯定州,被宋將田欽祚的三千人馬擊退,創造了“三千打六萬”的軍事奇跡。消息傳到汴州,趙匡胤龍顏大悅,興奮之餘,對身邊人說道:“契丹數次犯邊,我以二十匹絹的價格求購一顆契丹人頭,他們精兵不過才十萬人,那麼我隻需花費二百萬匹絹,就能買斷契丹了!”

用“鈔能力”擺平契丹,是趙匡胤統一戰略的最後一步。前文說過,趙匡胤設置了“封樁庫”,每年都從財政結餘中撥出一部分款項,用作戰爭儲備,這個錢具體怎麼用呢?

趙匡胤早在設置“封樁庫”的時候就給出了答案,他說等我攢夠三五十萬,就派使節聯絡契丹,贖買幽雲十六州,契丹若答應,那麼皆大歡喜;若不答應,我就用這些錢當軍費,武力收複。

贖買幽雲十六州,是非常超前的政治智慧,這比老美從法國、西班牙、俄國、墨西哥手裡購買土地早了八百多年!隻可惜趙匡胤突然駕崩,使之並未在中國曆史上得以實施。

至於這筆錢的數額,顯然存在一定的誤解,三五十萬的單位是什麼?是“文”還是“貫”,是“匹”還是“錠”?其實不重要,總之,絕對是一筆不菲的巨款。,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