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議取河東(1 / 1)

【議取河東】

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新春佳節,趙光義召開禦前會議,會議主題很明確,“北漢,想想辦法,乾他一炮”。

這在大宋朝堂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因為“消滅北漢”幾乎可以說是政治共識了,無論是趙匡胤還是趙光義,都曾多次公開表示要收複北漢失地,隻不過以前算是愛國口號,或者畫大餅,現在則是正式提上日程,開始走流程。

在會議上,也有不少人提出反對意見,其中領頭的就是主持編撰《舊五代史》的宰相薛居正同誌。當然他們不是反對武統,而是反對操之過急,認為應擱置爭議、維持現狀,把曆史問題交給未來。

以薛居正為首的反對派拋出一個觀點:周世宗柴榮同誌和我太祖爺都曾大舉討伐北漢,卻未成功,縱然陛下英明神武,難道……您比柴榮、趙匡胤還牛掰?

趙光義麵帶不悅,“其他人還有什麼彆的意見嗎?”話是說給“其他人”,眼神卻給到樞密使曹彬。

曹彬立刻閃班出奏,“臣有不同意見。世宗時,乃是史超敗於石嶺關,導致軍心渙散、士氣低落,故而班師;太祖時,駐兵於草地中,將士多染腹疾,故而班師。並非是太原堅不可摧啊!”

曹彬的回答可以稱為職場標準話術。

首先,他巧妙避開了薛居正的邏輯陷阱,沒有針對“趙光義是否比柴榮、趙匡胤厲害”展開討論,而是直接剖析問題的本源——前兩次北伐為何失敗。

其次,以細節撬動全局。柴榮討北漢不成功,是因為史超挫敗己方士氣;趙匡胤的失敗則直接歸咎於疫情……

總之,是前兩次運氣不好,不是咱們大領導無能。

趙光義欣慰地點點頭,又與曹彬唱了一小出雙簧,假裝心存疑慮地追問曹彬道:“那如果我們現在對北漢用兵,有多大把握?”

曹彬的回答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今國家兵甲精銳,萬眾一心,若北伐,必將摧枯拉朽,一戰而成!”

“兵甲雖足,然亦不可擅行攻伐。”

人群中慢悠悠地飄出一句話,讓趙光義欣喜的表情瞬間凝固。眾人舉目觀瞧,但見薛居正慢條斯理地踱步出班。

“仆射有何見教?”趙光義的語氣中已經帶著明顯的厭惡和不耐煩。

薛居正侃侃而談,“世宗時,太原倚仗契丹之援,堅壁不出,以致師老而歸;及至太祖破契丹於雁門關,乃驅北漢人口儘遷河南,雖存太原,卻使其窮困危蹙。太祖之所以如此,正因北漢之地,得之不足以拓疆土,舍之不足以為患。望陛下三思!”

薛居正同樣深諳語言藝術,沒有貶低柴榮和趙匡胤,還對趙匡胤給予了更高的評價,說太祖早就能拿下北漢,不拿的原因就是要把北漢當做宋遼的戰略緩衝。對於北漢,大宋采取了放血療法,即不以攻城略地為目標,而是儘可能多的掠奪其人口、牛羊等戰略資源,並且把北漢問題當成了對遼外交的政治籌碼。維持現狀才是對大宋最有利的局麵,讓大宋在宋遼關係中處於主動地位,收放自如。

根據北漢史官的記載,大宋的這種釜底抽薪的疲敵策略收獲了積極的成果。北漢的地理條件本身就不利於農耕,人口又大量流失,國內勞動力極度缺乏,好不容易到了糧食收獲的季節,又會遭遇宋軍的針對性劫掠。比如前文有雲,北漢不得不向遼國“乞賜糧為助”,農耕文明居然向遊牧民族乞求糧食,創古今未有之舉,滑天下之大稽。

除此之外,大宋當然還對北漢進行貿易封鎖,使得北漢更加困頓。

而北漢每年還要孝敬契丹爸爸一大筆保護費……北漢窮得蕩氣回腸。

北漢:乞給經濟援助。

遼:請你勒緊褲腰帶。

北漢:乞支援褲腰帶。

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的北漢,早就失去了劉崇當年南下平賊的雄心壯誌,更無匡扶漢室的實力,不會對中原王朝產生任何有效的威脅。

以上就是薛居正所謂的“舍之不為患”。

而一旦吞並北漢,那麼大宋將與遼國正式接壤。當然,嚴格來講,在河北地區大宋與遼國早就接壤,但是雙方都對“幽雲十六州”有著特殊的感情,這個在後文的遼國專題中會進一步闡述,在此簡單說明——雙方都把幽雲十六州當做了緩衝地帶。

換句話說,北漢與幽雲十六州共同構成了宋遼之間的戰略緩衝帶,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緩衝,雙方默契地維係著這種微妙的平衡。而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就等於扯下了“宋遼友誼”最後的遮羞布,兩大強權再無閃轉騰挪的餘地,代表草原文明的遼國和代表農耕文明的大宋將不可避免發生正麵衝突,隨後將是兩國長期而全麵的軍事對抗。

北漢彈丸之地,多崎嶇山路,少有令中原垂涎的可耕種土地,從經濟角度上看,對中原王朝實在沒有足夠的誘惑。

這就是薛居正提出的“得之不足以拓疆土”。

得到它沒有什麼好處,放棄它又沒有什麼壞處……所以,薛居正終於說錯了一句話,“願陛下熟慮之”,請領導三思。

什麼意思?哦,太祖爺是偉大的地緣政治家、戰略家,當朝聖上沒有全局思維?太祖爺深思熟慮,當朝天子魯莽衝動?皇上跟你想的不一樣,就是沒有認真思考?

趙光義徹底煩了,說道:“今者事同而勢異,彼弱而我強。昔先帝破此敵,徙其人而空其地者,正為今日之事也!”

趙光義同樣先婉轉地對薛居正提出了批評。政治遊戲中最忌諱經驗主義,“事同勢異”,要結合當下實際背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怎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你雖悟出了太祖的“疲敵之策”,卻是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什麼要留他絲血不補刀、清乾他的野區、搶掉主宰和暴君?不就是等暗影先鋒一波推嘛。

隨後,趙光義宣布道:“朕意已決,卿等勿複言。”我的話說完了,誰讚成,誰敢反對?

“皇上聖明!”

據說這其中還有一位傳奇人物,幫趙光義下定了北伐決心。此人就是陳摶。陳摶是道教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生於唐末,被唐僖宗賜號“清虛處士”,後周世宗賜號“白雲先生”,陳摶有眾多高徒,其中有一位叫“火龍真人”,這位火龍真人也有一位徒弟——張三豐。

陳摶是當時道士行業裡的領跑者、道家扛把子,善於易學和象學等,總之就是能掐會算的“高人”、“大師”,五代時期的各位帝王都渴望求他指點迷津,讓他幫自己推算命數、國運等,而陳摶也因此長時間歸隱山林,拒絕出仕。在前文“陳橋兵變”中有提及。

據說當年趙匡胤“三征北漢”時,陳摶曾切諫,製止出兵,但當時大軍已經開發,不能停,結果真的失利而歸,趙匡胤隨後也死在了謎一般的“燭影斧聲”中。

然而當趙光義計劃征討北漢時,神出鬼沒的陳摶卻主動現身,並告訴趙光義——河東可取!

當太宗消滅北漢後,又給陳摶賜號“希夷先生”。公元989年,傳奇人物陳摶同誌壽終正寢,享年118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