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熟悉又陌生的地方(1 / 1)

長歌當宋 我欲乘風歸 4170 字 1個月前

西水門之所以如此龐大雄壯,是因為這裡的漕運十分發達,並且在西水門的邊還設有兩座陸行門。

巨大的水門下麵是一道道鎖鏈與絞盤相連,全部沉入了金水河之中,一旦有警便可在段時間內封鎖水道。

葉安仔細的觀察著這一切,對於他來說,相對於東京城的繁華和壯觀,他更加感興趣的是這裡的城防…………

也許是一種習慣,但這種習慣已經成為了他骨子裡的東西,瞄了一眼城牆的角落,那裡有數個被苫布蓋住的東西。

心中暗自感歎,八牛弩啊!這個時代投射能力最強的兵器,自己什麼時候才能見到他的真容?能夠前細細的查看一番。

從下了船開始,葉安的眼睛就在四處掃射,每到一個全新的地方,他都會下意識的掌握這裡的情報。

西水門作為漕運重地,往來有大量的貨物從這裡進入東京城,其中最多的便是豬羊等畜生,但這些不走水道,走的是西水門邊的陸行門。

進了之後便直接轉去了西水門魚街,那裡是豬羊水產之地,氣味實在是不好聞,每日一大早都會有專門拉牲口的隊伍把東京城所需的牛羊等牲畜販賣到城中。

西水門邊的陸行門細細一看便會發現不同,最大的那一座萬勝門乃三重甕城,就這樣的架勢,想要攻下萬勝門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小,並且要犧牲掉大量的有生力量。

看過大致的城防之後,葉安便知道宋人在冷兵器作戰的經驗,尤其是城防經驗已經達到巔峰,這一點即便是葉安這個後世人也不能否認。

王淵拍了拍葉安的肩膀:“如何,東京氣象可堪雄宏?還是如同你說的那般守不住?哈哈……小子,眼下不過東京之一角罷了!”

葉安頗為感歎:“是啊!京城一角繁華若斯!”

無論是鐵二還是王幫亦或是盞兒都瞪大了眼睛看著眼前的東京城,這是真正的天之腳下,王朝氣派。

葉安大步隨玄誠子而去,隻不過低聲道:“隻可惜…………與我那裡不同…………”

總有一些回憶從腦袋中跳出來,眼前的東京汴梁和後世的開封重疊起來,是那麼的像,又是那麼的不同。

這裡他熟悉,又陌生,如畫一般的場景緩緩映入眼簾的時候,一輛馬車擋在了眾人的麵前。

車青衣小童下車後躬身對王淵道:“老祖宗,該回家了。”

王淵看著葉安笑道:“高頭街,南講堂巷,老夫等著學生安頓好了前來拜會!”

葉安立刻執利道:“恩師先行一步,待葉安收拾一番,必然門拜見!不敢怠慢!”

玄誠子不滿的“哼”了一聲:“文道便是不凡啊!我等比不!”

王淵昂首道:“這是自然!諸子百家早已寂滅,唯有我儒家文道昌盛,爾等泛泛之輩也!”

到了東京城之後,王淵便氣質大變,最少文人身的那份驕傲和脊梁再次挺起,與玄誠子這觀妙先生不相下。

葉安無奈苦笑:“兩位先生都是恩重如山,小子不敢是絲毫得罪,不敢絲毫怠慢,眼下兩位若是想要比個高低,小子等著,二位繼續…………”

王淵哼了一聲甩了下袖子,轉身便了馬車,而玄誠子同樣如此,身的道袍甩了一下便走,哼……的一聲與王淵如出一轍。

這一幕落在王幫和鐵二眼中,便是如同鬥氣的孩子,看的兩人是目瞪口呆。

盞兒在邊小聲道:“小郎君,這兩位先生怎看去像是在鬥氣?”

葉安無奈的笑了笑,小聲對盞兒解釋道:“因為這兩位說起來都是文道,隻不過一個是儒家,一個是道家罷了。”

“道家難道不是道士?”

葉安點了點頭,卻又搖了搖頭:“道家可以是道士,但不是每個道士都是道家!”

鐵二的打臉湊了過來好奇的問到:“那小郎君是什麼家?”

這個問題一下問住了葉安,他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應該被劃分為“秦漢九家”中的哪一家,最後想了想:“少爺我當是雜家吧……”

玄誠子的腳步微微一頓,轉頭望向葉安道:“雜家?這麼說來你的家學,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

葉安想了想點頭道:“應當算是如此的,不過小子卻不精深罷了。”

明顯的能瞧見玄誠子臉的肌肉抖了抖:“難怪你小子有宛若陶朱的本事,深得呂不韋之道啊!”

葉安搖了搖頭:“師傅謬誤了,小子的雜家非呂不韋那般,也非某家之學,而是真的雜糅各家,由器及道!”

玄誠子驚詫的望向葉安,招手讓邊等候多時的牛車前才緩緩開口道:“不知你能否把家中所學講給為師聽聽?”

葉安趕緊扶著玄誠子車道:“若是師傅想聽,弟子當然知無不言!”

其實從一開始葉安就發現,玄誠子不光是一個道士,還是一個道家學說的大成者,學問和學術相當了得。

了牛車的玄誠子笑著開口道:“在家學鬆口也是好事,若是不知你的家學,無論是為師還是淵汆先生都不知該從何處下手啊!”

“先生說的是。”

趕車的把式回頭看了看車廂裡玄誠子以及葉安的模樣,再瞧瞧後麵跟著的王幫鐵二,盞兒三人,笑臉唱了個肥喏道:“這位仙家是從外麵回京的?不知去往何處?”

“宋門裡大街,清宮!”

車把式麵色驚訝道:“嚇,原是清宮的仙長喲,小老這是有了大福緣,老神仙,小郎君且坐,這西水門去往清宮可要穿過大半個東京,這便去也!”

葉安自從了牛車就不說話了,隻是坐在車雙眼緊緊地盯著車窗外的景象。

牛車緩緩而行,四周的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儘收眼底。

相對於學問,他更加喜歡看看眼前真實的宋世模樣,大大小小的腳店,各色各樣的營生,鋪麵。

走街串巷的挑擔小販,在路邊擺攤的行腳商,店鋪中得坐商,還有高高的彩樓…………

了金梁橋便能瞧見金橋街,這裡便是那位孟元老的故居了,在穿過金水河南岸角門子之前,高高的酒樓映入眼前,名字卻頗為俗氣,劉樓,大概是姓劉的人開設的酒樓吧。

但這家酒樓卻是一家正兒八經的正店,樓頂插滿了花旗彩杆,還不斷的傳來小斯的吆喝聲音。

門口的客人大排長龍,還有小斯提著食盒進進出出,看來後世便捷的外賣,其實宋人早就開始享受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