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誰操之過急了?(1 / 1)

長歌當宋 我欲乘風歸 3713 字 1個月前

葉安的話有理有據,範仲淹竟然一時啞口無言,他的信仰是儒學,是儒家之道,在他的思想深處一直堅持儒學才是治國之學,是教化百姓之學。

現在一種脫胎於儒學的格物之學卻打破了他的原有想法。

格物,這個從儒學中誕生的詞在千年儒家的發展中早已被儒生所忘卻, 眼下卻被這個年輕人托舉而起。

格物的強大不可否認,眼下國朝的稅收有近一半來自商業,而格物在其中創造的財富極為重要。

棉衣,毛衣,這種禦寒的衣物自不用說,連將士們所用的鎧甲, 兵刃,軍械也都與格物脫不開乾係。

最近將作監的匠人們更是將格物之學奉為他們的顯學, 這已讓朝中諸多士大夫不滿了。

在範仲淹看來葉安是個有想法的青年才俊, 他對國朝之政治見地頗深,對當世顯學亦有諸多看法。

但他不認為現在是爭論儒學與格物之學孰輕孰重的時候,也不是抬高格物之學的最佳時期。

“格物之學有利於國,此乃眾所周知之事,但儒學為本,有教化萬民之功,自是當世顯學,長生啊!朝政不清,積弊不除,就算推舉格物之學為顯學又能如何?若國泰民安,朝堂肅正,頑疾儘去,格物之學自然奮起,你自己也說了國之強盛離不開格物之學,既然國朝所需,那終究會蓬勃興起,何必急功近利?”

老範的話讓葉安微微一愣,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本質問題, 是先托舉格物的地位,還是先改革朝堂?

老範的選擇無疑是後者,葉安微微點頭道:“範公所言有理,但格物之學乃是積累之學,早一日推行,便早一日有所收獲,應天書院的活我普惠商號接了,但你也要答應我一個條件。”

範仲淹笑了笑隨即道:“在應天書院推廣你的格物之學?難怪朝中百官稱你為狡兔,還真是狡兔三窟啊!”

葉安苦笑著搖頭:“什麼狡兔三窟,在長生看來這是星星之火!”

“星星之火?”

“燎原之勢,勢不可擋!”

葉安突然從座位上起身,指著東京城道:“範公請看,天下蒼生,蠅營狗苟為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活的更好?儒學能教化人心,而格物之學卻能讓人活的更好,明知如此我又為何束手旁觀?!格物儒學本就一體,唯有二者結合才能在教化人心之時使得物阜民豐!此乃“道”“器”之比啊!”

範仲淹一時愣住, 他想到了儒學的關鍵問題, 儒學是能教化人心, 但體現的也多是虛無縹緲的道,並拿不出什麼可以直接反映出來,讓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這也是困擾著儒學大家們的終極問題。

道家的煉丹,堪輿,甚至是術法都是讓百姓信服的所在,兵家的攻城略地,排兵布陣,運籌於千裡之外更是讓世人驚歎。

唯有儒家多以詩詞讓百姓熟知,文官輔助官家治理朝堂,這在百姓看來是文官本人的能耐,因文官是能臣乾吏,所以儒學是顯學,這雖然是謬誤,但卻是百姓從心底裡所認為的。

文人不止一次想要改變這個觀點,但想要一展胸中抱負就必須讀書入仕,入朝為官,這便又陷入到死循環之中。

而如果將格物之學納入儒學之中,百姓便能看到他們所用的一切,衣食住行皆是來自於格物之學,也是來自於儒學的分支,如此儒學之地位自然水漲船高……

不知怎的,範仲淹竟然有些期待葉安口中的格物之學興起,也想要見識一下格物之學到底有沒有他說的那般神奇。

“不知此次賑災功成返京之時,長生可願讓老夫一窺格物之道?”

沒錯!

葉安心中大叫一聲,他要的就是這效果,格物之學就怕你不聞不問,若是見識過了,沒有一個智者會拒絕這門學科,因為它所探究的便是人類最經常接觸的東西“物質”!

“這是自然,屆時葉安必定親自為範公趕車!”

範仲淹捋著胡子欣然道:“甚好,甚好!”

兩人這便算是和有了話題,在此之後範仲淹開始了他的長談,多以改革朝政積弊為主,其涉及到的內容讓葉安這個膽大包天之人聽了都覺驚訝。

並且範仲淹非常具有預見性的說出了三冗三費的問題,冗兵,冗官,冗費,國之大患,一日不除,如劍懸頭!

聽到妙處,葉安甚至忍不住擊掌感歎:“範公之先見葉安五體投地!不知範公可有應對反對之聲?或者說如何抵擋守舊之人的攻訐?”

說道這個問題,範仲淹居然尷尬的一言不發,所有的慷慨激昂在這一刻化為無力,葉安清楚的看到了他臉上的無奈和失落!

葉安長歎不再言語,範仲淹說出了大宋的諸多積弊,呈痛利害直至核心,但可惜的是他隻想著改革,卻沒有想過如何應對改革所帶來的反撲。

以文禦武,自廢武功不用說,雜稅橫生百姓疾苦也是眾所周知,另外還有宗室與外戚、將門與勳貴的奢侈生活同樣也是國朝的拖累。

但保守派是受益者,難道讓他們自己推翻自己?這簡直是個笑話,否則範仲淹的改革,王安石的改革為何會前功儘棄?

從始至終葉安都在小心謹慎的改變著這裡的一切,但他發現改革不是毫無頭緒的胡亂發揮,相反而是應該嚴謹,科學,謹慎的進行。

經濟,文化,政治,軍事,輿論,認知等等,這些改變需要有一個先後順序,隻有穩定的環境才能促使認知的改變,隻有安全的環境才能使得內部的政治環境進行改善。

大宋的積弊已經開始體現,三冗三費的隱患也即將爆發,土地兼並,貧富差距過大,權貴以及富人對平民百姓的剝削也逐漸開始。

這個國家正處於改革的最佳階段,這個階段不是發力的最佳時機,而是改革的最佳時機,是開始,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打下基礎。

古人常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但實際上每一場改革亦是如此。

操之過急的代價便是“人亡政息”,曆史已經無數次的提醒過後來的改革者,但鮮有人看到其中的規律,大宋的改革不可謂不少,亦不可謂不激進,但結果顯而易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