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宋遼與河西(1 / 1)

長歌當宋 我欲乘風歸 3537 字 1個月前

事實上不光是大宋出現了中興黨,就連遼朝也出現了結社,隻不過他們更加光明正大,名曰逐鹿社。

逐鹿二字端是囂張,但還彆說,在遼朝就是這樣的大口氣,大抱負容易被人瞧得起。

逐鹿社取的是逐鹿中原之意,多為遼朝文人以及官員,他們甚至可以向朝廷建言獻策,並且還有諸多計策被采納,甚至是屢立奇功。

尤其是在對大宋的政策和發展上,更是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大宋缺少馬匹,遼朝就把騸馬大量的販賣過去,如此不光能賺取錢財,還對大宋的馬政造成衝擊。

大宋的馬政一直是宋人詬病,遼人嘲笑的存在,不光養不出好馬,就連駑馬的數量也在每年下降。

有了河西後,大宋每年都向河西買馬,但河西隻出售駑馬,軍馬是絕不可能出售的,這也導致大宋這幾年來戰馬稀缺。

遼朝的逐鹿社出現後,第一時間向朝廷建議販賣騸過的戰馬去往大宋,不光能賺錢,還能分化大宋與河西之間的關係。

由此,遼朝上下對這個文人組成的逐鹿社另眼相看,騸馬不能繁殖,隻要不發生戰事,這些上好的良馬每日消耗的草料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大宋的馬政在地方上失敗了,於是便收歸中央的群牧司統一管理,這樣看似是好事,可實際上卻增加了宋廷的負擔。

逐鹿社的那些文人成功進入朝堂大佬甚至是皇帝的視野,他們多是燕雲之地的漢家文人,在契丹這麼多年的統治下已經算是遼朝人,而不是宋人。

隻不過燕雲之地的漢人日子也不好過,宋人還能依靠原本的經濟和手工業老底硬撐,可遼朝不同,遼朝北麵的土地還保持著遊牧民族的習慣和律法,而燕雲之地卻采用漢家的方陣和律法,就連官員都分南北。

遼朝官製不同大宋,官分南北,類似於兩製,“以國製待契丹,以漢製待漢人”。京城設三省、六部、台、院、寺、監;京外設節度、觀察、防禦、團練等使,都是模仿唐朝舊製。機構雖然龐大,但職簡權輕,遠不能與北麵官之權力相比擬。

如此一來就算漢人也能進入遼朝的統治階級,可依舊是屬於被打壓的一方,而接受了漢家文化的遼朝其他東西學的不咋樣,倒是把政治鬥爭學的爐火純青。

遼朝真正的官製就是契丹人統治為主,北樞密院掌軍政,南樞密院掌民政,北宰相府與南宰相府皆掌佐理軍國大政,北大王院與南大王院分掌部族軍民事務,此外,宣徽院與護衛府等亦分北南,而所掌皆北麵事務,且皆由契丹貴族擔任。

所以在遼朝,就算你是極有才學和能力的官員,但隻要你不是契丹人,那就無法進入遼朝的政治中心。

漢家文人的上升通道就這樣一眼到頭,連他們都過的不好,燕雲百姓的日子自然也就更加不堪。

河西的出現不光加速了大宋的矛盾,同樣也激化了遼朝的南北矛盾,遼朝建國比大宋還要早,這些矛盾是早已被埋下的隱患,隻不過隨著宋遼對抗變成宋遼河西三家鼎力,河西的介入使得矛盾更大了而已。

河西的貨物大規模的出現在了遼朝,最受打擊的不是保有農耕與手工業的燕雲漢家,反倒是手工業落後的契丹人和草原部族。

如今草原諸部已經被葉安分化的差不多,無法構成威脅,甚至是河西在補貼他們,燕雲的漢人有自己的手工業,河西的貨物傾銷過去雖然也能賣的很好,但並未達到徹底占據市場的可能。

並且河西也在刻意的控製燕雲之地的出貨量,使得燕雲漢家得以維持不錯的生活。

唯一受到傷害和損失的隻有契丹人,他們占據了北麵的草原,但產出的羊毛,牛皮,牛角,草藥卻被河西以低廉的價格收購,再加工之後又以高於原本的價格銷售,這下繃不住的自然是契丹人。

相較於物產豐富的大宋,遼朝的物資卻要匱乏的多,他們需要保暖的衣料,需要解膩去油的茶葉,需要各種日常百貨,於是乎遼朝與河西之間的貿易逆差相較大宋也好不到哪去。

逐鹿社在燕雲發展的很成功,尤其是在王幫的運營下,燕雲之地的有誌文人不斷加入,他們批評弊政,身體力行的為燕雲漢家百姓爭取權益,這本就是儒家文化的發揚,也得到了燕雲百姓的強烈支持。

當他們在初春青黃不接時提著一袋袋糧食發放給百姓後,但窮人家生病買不起藥時他們提著藥材無償發放後,逐鹿社的名聲在遼朝便如日中天。

因為這偌大的名聲和民意,遼朝的朝堂之上對他們的態度也更為和善,而針對大宋的建議明顯有利於遼朝,漢人官員在朝堂上的地位也逐漸水漲船高。

當然,隻是名義上的賞賜增加,實際權力分毫未有,他們依舊是在接觸與管理燕雲的漢家百姓,僅此而已。

遼朝有逐鹿社,大宋有中興黨,而這倆個都是葉安所謀劃出來的東西,因為這種隱秘發展又披著文化外衣的政治手段極為隱秘,無論是漢家文明還是遊牧文明都沒有出現過,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但葉安與秦慕慕皆知其破壞性有多強,一旦發動,足以顛覆一個王朝的統治,當河西先進的思想,文化通過這些隱秘組織開始從滲透到全麵發揚時,一場看不見,摸不著,卻如同地崩山摧的攻勢就出現了。

大宋中興黨的負責人是張方平,遼朝逐鹿社的負責人是王幫,在河西這麼多年,王幫已經逐漸成長起來,現在也算是河西獨當一麵的官員,有他在燕雲,葉安非常放心。

無論河西如何發展,宋遼都是這個時代的倆個龐然大物,他能在西北快速崛起,最大程度上的避免被這倆個龐然大物所“踩踏”,其根本的原因是宋遼之間互相防備,互相牽製。

澶淵之戰過去不到百年,很多人還保持著那段記憶,大宋恐懼與亡國之危,而遼人也恐懼與宋人北上,畢竟那場戰爭實際上是宋人贏得了勝利。

所以無論是西夏還是現在的河西,對這倆個大帝國來說都不過是疥癬之疾,在他們眼中唯一的對手隻有對方,可諷刺的是,無論宋遼皆被他們所瞧不起的“地方勢力”所擊潰。

疥癬之疾若是不好生治療,最終會演變成一場巨大的災難。,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