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統一兩川(1 / 1)

吞並東川

得到討伐鳳翔的詔書之後,西川部將紛紛請纓,說這是吞並鳳翔李茂貞的好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王建卻拒絕了北伐鳳翔的提議,“此言失策,吾所得已多,不俟複增岐下。”

大智知止。

王建為部下分析時局,闡明利弊,指出李茂貞割據岐地已久,在當地甚有威望,與關東強藩爭鼎不足,但守土有餘。況且我們之前已經趁亂搶了不少他的地盤,若繼續攻擊鳳翔,則得不償失,不如讓他作為我們蜀地和中原的緩衝區,不但不能攻打他,反而要在合適的時候支援他宜援而固之,為吾盾櫓耳。

王建既是一個熱血的軍事家、征服者,更是一個頭腦冷靜的政治家、權謀家。他可以戒掉貪婪,他可以忽略仇恨,而真正做到以長期利益為導向,順應時局,敵友互換,無縫銜接。

自“倒楊運動”開始,王建就與李茂貞長期爭奪山南之地自是秦、川交惡者累年。西川王建與鳳翔李茂貞的關係,如同河東李克用與汴州朱溫。如今,李茂貞勢窘削弱不能守,朝廷又下詔討伐,而王建不但不投石下井,反而提出要適時援助李茂貞,由此可見王建卓越的政治智慧!

王建起兵之初,大謀士周庠就為他獻上了川版“隆中對”,為他規劃好了戰略目標,即割據蜀地而稱雄。王建後來的一切行動,均是圍繞著這個綱領。

如今,東川才是王建的主線任務,至於搶奪鳳翔、山南西道的地盤,都是有一搭、無一搭的趁火打劫,而黔南地區的歸附,則更是天下掉下的意外之財。

於是,王建趁李茂貞無暇南顧、插手兩川事務的機會,加緊了對東川的軍事行動,親率大軍增援東川前線。東川連連潰敗,鳳翔援軍也連吃敗仗,被阻擋在劍門關以外。

這時候,有意思的一幕再次上演。

昭宗讓一號種子選手宰相孫偓掛帥,當征剿鳳翔總司令,以統領天下勤王之師,指揮收複長安、消滅李茂貞。

李茂貞則瞬間認慫,上疏道歉,表示自己一時糊塗,希望朝廷給個重新做人的機會,自己一定洗心革麵,並拿出巨款修複長安宮室,以贖罪。

而再看所謂的勤王之師:

當時李克用與朱溫正在魏博對陣,朱溫、李克用、羅弘信、兗鄆二朱均卷入其中,無暇西顧淮南楊行密與杭州錢鏐也正深陷江淮戰場,被“董昌稱帝”絆住手腳唯獨西川王建有出兵伐岐的能力,而他不但不肯伐岐勤王,反而以唇亡齒寒之義存有救援鳳翔之心。

所謂的“天下勤王之師”是有名無實,半天不見一兵一卒。

韓建也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不希望看到關東強藩真的來關中,於是也從中作梗,暗中阻撓勤王之師的集結。

事實擺在昭宗麵前,不想原諒李茂貞都不行了。既然李茂貞也給足了朝廷麵子,留足了台階,那當然是選擇原諒他了。

於是李茂貞的“二次犯闕”就這麼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李茂貞蔫頭耷腦地離開了長安,兩次稱兵犯闕都是為他人火中取栗,自己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不僅丟城失地、損兵折將,還成了天下最臭名昭著的賊人,成了過街老鼠。政治、軍事、經濟……全方位地失敗,簡直慘不忍睹。

李克用、朱溫、楊行密、錢鏐等關東強藩均在此時獲得巨大收益,而最讓李茂貞難以容忍的,就是西川王建的快速成長。

王建不僅侵占了李茂貞的部分城池,還做出要一統兩川的架勢,如果王建如願以償,那麼鳳翔將再無寧日。

李茂貞於是上疏朝廷,控訴王建對東川地區的吞並行為。在這裡,他做出是為東川顧彥暉打抱不平的樣子,對王建侵占山南西道的行為隻字不提。特彆是王建先前已經接受了朝廷的和解詔書,他現在是公然抗旨不遵,實在可惡!對此,李茂貞表示強烈譴責、嚴正抗議!

昭宗皇帝再下一道停戰詔書,要求王建立即停止一切針對東川的軍事行動,撤出東川,並派出特彆調解員宣諭使李洵前往調解。

王建在梓州前線接見了李洵。王建指著手舉大旗的官兵,“群眾的呼聲,我也約束不了啊。”

又是公然違詔。

李茂貞一身正氣,“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

昭宗認為李茂貞說的很有道理,於是降詔:貶王建為南州刺史,任命李茂貞同誌為西川節度使,任命覃王李嗣周為鳳翔節度使。

不知昭宗是故意幽默,還是誠心惡心李茂貞。

王建接到這份詔書,“哈哈”一笑,置之不理李茂貞接到這份詔書,氣得七竅生煙。

覃王李嗣周還有模有樣地前來“接管”鳳翔,結果被李茂貞包圍在奉天今陝西省乾縣,幸虧有韓建從中調解,李茂貞才解除了包圍,讓覃王李嗣周得以返回華州行宮。

無論是中央朝廷還是鳳翔李茂貞,對兩川事務均已無力插手,這是王建完成統一兩川事業的絕佳契機。

王建與顧彥暉曆經大小五十餘戰,掃清了外部障礙,正式包圍了梓州。之後采納了謀士周德權的建議,收編招安了東川境內的土匪流寇,進一步拉大了雙方的實力對比。

顧彥暉困守孤城,士氣低落。

僅僅一個月之內,治下的遂州刺史率部兩萬人投降王建合州刺史率部一千人投降王建鳳翔援軍將領李繼溥率部兩千人投降王建。

在梓州城內,有座“鏡堂”,富麗堂皇,遠近聞名,顧彥暉時常在此大宴手下將領。顧彥暉的佩劍斬鐵如泥,號曰“疥癆賓”,顧彥暉將此寶劍贈送給了他最信任的養子顧瑤,每逢宴飲,顧彥暉總會讓顧瑤手持“疥癆賓”侍於左右,並對諸將說:“我與爾等發誓同生共死,有違背者,就先來體驗這個大保健吧。”

如今,王建攻城甚急,城池陷落隻在旦夕,顧彥暉見大勢已去,便與諸親信將領一起享用了最後的晚餐。

顧瑤手按“疥癆賓”,對諸將說道:“還記得我們的誓言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現在,是兌現諾言的時候了。來,排隊做大保健吧。”

於是,諸位親信履行了諾言,集體赴死得同死。

顧彥暉把養子顧琛王宗弼叫到身邊,說:“你不是我的親信舊部,不必與我同死。走吧,逃命去吧。”王宗弼淚流不止,跪拜顧彥暉,然後翻牆而出,又投奔到了王建的陣營。

隨後,顧彥暉親手殺了妻兒老小,自滅滿門,最後拔劍自刎。

至此,王建正式吞並了東川,完成了兩川的統一,為日後割據蜀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宗弼逃回來之後,王建左右諸將都斥責他是忘恩負義、反複無常的小人,要王建殺了他。然而王建卻不計前嫌,待之如初。再一次體現了他的寬廣胸懷。

顧彥暉自殺的時候,城中尚有七萬人的部隊,但顧彥暉沒有選擇魚死網破,而是用自己的死挽救了這七萬士兵的命。既然敗局已定,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敵我軍民傷亡,也算是一件不朽的功德。

就此而論,顧彥暉也是好樣的,是個有情有義的漢子。

王建進入梓州之後,自然是老生常談,表奏養子王宗滌為東川留後啦,安撫百姓啦、查封府庫啦、論功行賞啦、改編降俘啦……除此常規步驟之外,他還做了一個特殊的動作:

王建拿出了一個記滿名字的小本本,這個小本本已經帶在身邊近十年之久,現在,它是死亡名單了,凡是榜上有名的人,一律格殺勿論!

十年前,韋昭度掛帥征討西川陳敬瑄,王建、顧彥暉等均受韋昭度的節製調度,那時,王建與顧彥暉有過短暫的共事經曆。但這個經曆卻是王建心中永遠的痛。

首先,王建屬於後起之秀。在朝中剛剛遭受了“楊派”勢力的排擠打壓,外放做一個窮鄉僻壤的小小刺史,屬於是窮小子起家而東川顧彥朗、顧彥暉兄弟位居東川節度,家底兒殷實。

所以顧彥暉根本瞧不起王建。

其次,王建的主力部隊是由八千亡命徒和溪洞蠻夷青年構成,有著濃鬱的異域風情,王建入川之後,在成都城下拜彆乾爹田令孜的時候,也與親信隨從剃發明誌,因而王建所部自上而下全是蠻夷洞獠之裝束髡發黥麵若鬼。

王建軍中還盛行“黑話”,例如奪命龍劍,小逡巡刀,潘尚書弓,聖牛兒鼓,鄉八鑼……

在嚇唬韋昭度的時候,也是用當眾剮割、生吃活人的恐怖手段。王建所部是聯軍中的另類,與中原文明格格不入,活脫一支蠻夷野人部落。

而顧彥暉“詳緩有儒者風”,是個風度翩翩、腹有詩書的名士。

當兩人帶領親信隨從出席韋昭度主持的軍事會議時,顧彥暉峨冠博帶、羽扇綸巾,優雅有風度,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恰如孔明複生王建髡發黥麵,奇裝異服,宛若孟獲不死。

顧彥暉對王建睥睨而視,鄙夷之情溢於言表,而他的隨從也對王建指指點點、哂笑不止,甚至不顧基本禮節,當麵嘲笑譏諷。

當時,顧彥暉毫不掩飾自己對王建的鄙夷蔑視,失禮之甚,有時候連韋昭度都看不下去,經常私下勸誡顧彥暉,要顧全大局,要團結同誌。而顧彥暉絲毫不為所動,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高姿態。

王建當時的實力不足以維護其尊嚴,於是選擇了隱忍,卻暗中記下了所有嘲笑他的人。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十年後的今天,王建以征服者的姿態入主東川。他拿出了這個珍藏了十年的小本子,“至是錄笑者皆殺之”。

在王建寬厚仁慈的麵具下,也有其狹隘的一麵。

五代十國往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