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誰主淮南(1 / 1)

這一日,烏雲密布,難辨晝夜。大雨傾盆。這是注定不平凡的一天。

楊行密集中精銳力量,對孫儒大軍發動了毀滅性攻擊。

大將安仁義,一馬當先,一口氣攻破孫儒的五十多個營寨。

安仁義,沙陀人,善用騎兵,“蔡賊”出身,在秦宗權的弟弟秦宗衡帳下做將,孫儒發動兵變殺死秦宗衡的時候,投奔到楊行密帳下。楊行密待之甚厚,地位在田頵之上,穩坐諸將頭把交椅,並讓他發揮優勢,統領全部騎兵。

此戰,安仁義奮勇當先,用實際行動報答了主公的賞識。

遭遇突襲之後,孫儒各營寨之間的聯絡通訊中斷,自顧不暇,在缺乏統一指揮的情況下慘遭失敗。而孫儒也被部將出賣,綁縛楊行密大將田頵所部。

孫儒抬頭,正望見劉威,於是長歎一聲,對劉威說道:“我聽說就是你給楊行密出的這個主意,打敗了我。如果我能得到你的輔佐,哪裡會有今天的下場啊!”

田頵把孫儒就地斬首。孫儒的殘餘力量大部分投降了楊行密。

在杭州錢鏐的幫助下,楊行密終於取得了淮南爭奪戰的勝利,返回了揚州,實現了他的諾言。

楊行密把孫儒的人頭傳送京師,表奏田頵鎮守宣州,安仁義鎮守潤州。

朝廷任命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加宰相銜;任命田頵暫代宣州寧國軍(原宣歙道)留後;任命安仁義為潤州刺史。

至此,楊行密兼有了淮南、宣歙兩鎮。

揚州原本繁華富庶,其經濟水平穩居全國第一,當時有句話,“揚州第一,益州第二”。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那裡遠離中原戰火的騷擾,穩定而富庶。

自從高駢統治末期以來,畢師鐸、秦彥、孫儒、楊行密,圍繞著淮南歸屬權展開了長年拉鋸戰,等楊行密最終入主揚州的時候,淮南地區已經是一片凋敝,方圓千餘裡之內,農田荒廢,殘垣斷壁,不見人煙。

雖然是身兼兩鎮,但楊行密要麵對的是一片蕭條景象,百廢待興。

楊行密首先對軍隊進行了整頓,因為在宣州之戰中,吸收了很多孫儒舊部,要進行消化改編。孫儒降兵中,很多都是“蔡賊”,因為孫儒本身就是脫胎於“蔡賊”,這些蔡州兵是孫儒的嫡係。

楊行密從中挑選了五千名體格健壯、作戰驍勇的精兵,賜號“黑雲都”,配發黑色的軍服、黑色的鎧甲,軍餉待遇比其他部隊都要優厚。“黑雲都”成了楊行密的王牌團,每逢出戰,都會率先出擊,重挫敵軍銳氣。

據說(據楊行密自己說)是因為楊行密每當獨處時,總會有一個黑衣人侍立左右,所以才有“黑雲都”。本著唯物主義曆史觀,我堅信這是楊行密利用民眾的封建迷信思想,增強凝聚力。讓大家相信他有神人相助,跟他混,準沒錯。

獨處時的黑衣人,就是皇帝的新衣。

其次,是經濟財政方麵的措施。

財政困難是一直以來困擾楊行密的大難題。起兵之初,楊行密集團基本就是靠“金融詐騙”維持團隊運作。後來在與孫儒的拉鋸戰中又始終處於劣勢,入不敷出,全靠了杭州錢鏐的接濟,才得以勉強維持。

如今雖然吃掉了孫儒,占據了廣大的地盤,卻沒有直接得到太多的實惠,並且還吸收了大量孫儒殘部。這些人是要吃飯的,是要發軍餉的。這讓本就捉襟見肘的楊行密集團更加雪上加霜。

於是,楊行密想用當時通用的手段來緩解燃眉之急:“搶劫”百姓。

這種“搶劫”是帶有行政命令的、披著法律外衣的巧取豪奪,比孫儒的暴力搶劫要稍微溫和一些,當時的很多軍閥都在用,其實直到近現代,也有不少軍閥在使用。即政府出麵,用茶葉、食鹽等商品,強行換取民間的貨幣,以極為不公平的定價強買強賣。

楊行密想強行低價換取民間的布匹綢緞,因為在當時,布匹綢緞與金銀一樣,是流通貨幣,而不僅僅是一種普通商品。

國民黨反動派敗退之前,就用濫發法幣、強發“金圓券”等手段掠奪民間的真金白銀。

時代不同,物品不同,但道理是相同的。

楊行密的一位智囊高勖,趕緊勸阻,說如今淮南飽受戰火蹂躪,已經十室九空,如果我們還要壓榨百姓,人民將更加困苦,我們免不了要重蹈孫儒眾叛親離的覆轍,我們不如用這些東西去跟鄰近各道、鄰藩交換商品,通過合法生意牟利,補貼軍用,再選拔有能力的縣長,勸課農桑,淮南地區本就土地肥沃,幾年之後,倉廩自然充實。

與民爭利,得到的是一時爽快,失去的卻是民心、天下。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方法萬萬不可取。

大將田頵聽到後,也很欣慰,點讚並評論道:“賢者遠見!”

楊行密采納了高勖的建議,放棄了飲鴆止渴的狹隘想法,轉而用心經營淮南地區,努力發展經濟,派人拿著茶葉、食鹽等商品,到鄰藩做貿易。其中一位名叫唐令回的官員,奉命攜帶一萬多斤茶葉,前往汴州、宋州等地進行貿易。

友情提示,這是一處伏筆。汴州,朱溫的地盤。

【孫儒的蝴蝶效應】

孫儒的兩位得力悍將劉建鋒、馬殷,正在外劫掠軍糧,聽到了主公被擒斬的消息,於是收攏了殘兵敗將七千餘人,逃往江西,途中,眾將推舉劉建鋒當統帥、馬殷當先鋒官、張佶當軍師,沿路招兵買馬,抵達江西地麵時,已經發展到了十多萬人。

這隊孫儒殘餘在江西一帶大展拳腳,打出一片天地。後文還將詳述。

廬州刺史蔡儔聽到孫儒被殺的消息後,也做出了驚人之舉:挖楊行密的祖墳。

蔡儔原是楊行密嫡係部下,跟隨楊行密自廬州起兵,打敗秦彥、畢師鐸,入駐揚州。當時孫儒兵鋒正盛,率軍南下與楊行密爭奪揚州。楊行密自知不敵,在智囊袁襲的建議下,有序撤離揚州,把輜重提前運往廬州以保存實力。蔡儔奉命回廬州駐防。

廬州是楊行密的發祥之地、龍興之所,把數千車的糧草輜重運回廬州,讓蔡儔留守廬州,足以見得楊行密對他的信任和提攜,假如楊行密能夠由廬州刺史榮升淮南節度,那麼蔡儔大概率會頂替為新任廬州刺史,緊跟主公的步伐。

可以說,身為楊行密嫡係部將,蔡儔原本是前途似錦的。然而一把好牌卻被他打得稀爛。,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