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平荊戰爭2(1 / 1)

荊南的版圖像一條帶魚,沿著長江呈長條形分布,東西長而南北狹窄,而且東西的長度還是剛剛被訛詐到手的五州之地撐起來的,其核心區域僅僅是江陵府這一座孤城而已,是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地,根本不具備任何戰略縱深,一旦開戰就是江陵保衛戰。

麵對洶洶而來的三路大軍,高季昌緊閉城門,堅守不出,同時向東麵的淮南緊急求援。

荊南地區卑濕水熱,且遭遇連綿不斷的暴雨,平荊部隊的後勤補給跟不上,官兵大量染病,連總司令劉訓也一病不起;而東川董璋彼時也有割據之心,故而並未出兵;馬殷派大將許德勳進駐嶽州,聯絡劉訓,相約南北夾攻江陵府,並表示願意贈送弓箭鎧甲等裝備,然而卻遲遲不見送來。

平荊戰爭的開局對後唐極為不利。

李嗣源於是派樞密使孔循來前線視察,評估戰爭的可行性。

這就有意思了,高季昌、董璋、孔循都是朱溫養子朱友讓的養子,平荊戰爭成了三個孫子的家務事。

孔循抵達江陵城下,隨後對江陵城展開了激烈的進攻,無果。於是,孔循派使節入城勸降。

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休想再談判桌上得到。如果孔循的進攻取得一定的成果,對城中造成了一定的威懾,自然可以通過談判來進行政治套現;怎能在軍事攻伐失利的情況下讓對方投降呢?孔循真的是無計可施,也真的是異想天開。

高季昌果然以十分傲慢的態度一口回絕。有能耐就打進來;沒能耐就滾蛋。少跟老子廢話。

孔循無奈,隻得將前線戰況如實上報中央。

李嗣源給潭州馬殷送來一萬套夏季軍裝,又給馬殷贈送鞍馬玉帶等物品,請他務必資助前線糧草輜重,以助軍需。

馬殷照單全收,表示自己會儘力而為,但是——這裡發大水啦、道路不通啦、淮南援軍抵達啦、戰事膠著啦……總之,以各種理由推脫,最終也沒有支援一粒糧食。

李嗣源實在耗不起了,於5月20日下令撤兵,草草結束了這場平荊戰爭。

馬殷派史光憲到洛陽進貢,李嗣源回贈寶馬十匹、美女兩人。史光憲帶著寶馬美女回歸途中,被高季昌掠奪。

高季昌專業劫道三十年。將史光憲扣為人質,把寶馬美女轉送淮南,表示自己絕唐歸吳,舉荊南全境向淮南歸附。

淮南方麵的權臣徐溫保持了冷靜的頭腦,認為荊南靠近洛陽而遠離淮南,後唐襲之易,而淮南遠溯救之難,而一旦接受了高季昌的稱臣,就等於被他拖下水,綁在了荊南的戰車上,荊南四戰之地,救之則失軍事,不救則失政治,所以……徐溫將高季昌的禮物照單全收,然後拒絕接受荊南的稱臣歸附。

這是“高賴子”高季昌第一次被彆人耍無賴。流氓遇流氓,針尖對麥芒。

在這場平荊戰爭中,隻有夔州刺史西方鄴傳來了好消息,他一口氣收複了夔、忠、萬三州,把荊南這條帶魚一切為二。李嗣源隨即劃撥這三州為寧江軍,以夔州為總部,以西方鄴為節度使。

平荊戰爭打得實在太窩囊,李嗣源怒氣不解,於是詔令前宰相豆盧革、韋說自殺,追究他們讚成割地的責任;劉訓被貶為檀州刺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荊南者無賴。

馬殷派使節到洛陽請建行台。行台,即中央在地方設置的能夠代表中央發號施令的機構。一般來說,行台的設置是獨立建國的前奏。地方軍政一把手主動請求在自己轄境設置行台,就等於向中央婉轉地表示自己要獨立了。

這就是馬殷的趁火打劫了,既然李嗣源連一個小小的荊南都無法搞定,那就更不要提跨過荊南遠征潭州了。馬殷抓住時機,敲李嗣源的竹杠。

“馬殷同誌勞苦功高,僅設行台,不足以表達懷柔之情、撫慰之恩,這樣吧,乾脆冊封馬殷同誌為楚國王,光明正大地封邦建國、設置文武百官。”李嗣源臉上笑嘻嘻,心裡媽賣批。

天成二年(927)8月,後唐冊禮使抵達潭州,楚王馬殷正式建立楚國,史稱“南楚”(“十國”之一)。南楚政權是中央王朝冊封的合法政權,與之前自立的南漢、南吳(淮南)等非法割據政權有著本質的區彆。

此戰之後,高季昌加緊修築城防工事,增修內城,在內城東門建江漢樓,在當陽縣屯駐大軍,取名曰“荊門軍”,以加強荊南的戰略縱深。做好了迎接下一次戰爭的準備。

戰爭在半年後再次打響,這一次高季昌麵臨的敵人是新生的南楚馬殷。

在上一次的平荊戰爭中,馬殷消極應對,持觀望態度,主要原因是不願為李嗣源火中取栗。這一次,馬殷要獨吞戰果。

馬殷派大將袁詮掛帥、王環為副、兒子馬希瞻為監軍,出動水麵部隊逆流而上,入境荊南;自己則親赴荊楚邊境的嶽州,為大軍做接應。

嶽州位於潭州以北,扼製了洞庭湖與長江連接的要道,地處南楚、荊南、淮南、後唐的四個勢力範圍交界處,控製長江水麵,地理位置及其重要。馬殷親自坐鎮嶽州,進可以支援袁詮的入荊部隊,退可以保守南楚邊境,還可以阻擊逆流來援的淮南援軍。

從後來的記載中可以看出,馬殷此次的戰略意圖是想吞並荊南。

荊南高季昌也率水麵部隊前來迎戰。在劉郎洑(劉備迎娶孫尚香處)遭遇馬希瞻的伏擊,大敗而歸,損失數以千計。南楚大軍乘勝進逼江陵城。

高季昌大恐,急忙送還人質史光憲,賠禮道歉,請求和解。

南楚大將王環接受了和解,班師複命。

馬殷很生氣,責備王環為何貪圖蠅頭小利而不乘勝攻取江陵。

王環說荊南地處淮南、後唐、巴蜀、南楚之間,四戰之地,應該保留著它當做南楚的屏障,不可貪圖一時虛名而失去唇齒之勢。

王環對荊南的態度與王建對鳳翔如出一轍,與淮南拒絕接納荊南的道理大同小異。所謂英雄所見略同,盲目的擴張土地並不一定是最佳選擇,合理地利用地緣政治,使利益最大化,才是政客的升級進階。,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