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後蜀三援(1 / 1)

李守貞堅定了負隅頑抗的決心,安安靜靜地等待著奇跡的發生。

長安趙思綰、鳳翔王景崇就近取材,向後蜀暗通款曲,後蜀孟昶認為這又是一次天賜良機,於是二次乾涉後漢內政,派出大軍,北出大散關,染指中原。

牽製鳳翔的趙暉派監軍李彥從率軍迎戰,後蜀不利,退入大散關。

河中城裡困著一位異想天開的李守貞,鳳翔城裡則困著一位怨天尤人的深閨怨婦——王景崇。

王景崇是河北邢州人,為人聰明機敏、能言善辯,善於察言觀色,總之,就是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好材料。

在他年輕時,就削尖了腦袋,努力在邢州地區最高實權人物——邢州節度使麵前賣弄才華,也確實得到了節度使的欣賞,把他帶在身邊,當碎催。這位貴人開啟了王景崇輝煌的一生,因為這位邢州節度使的名字,叫李嗣源。

李嗣源稱帝後,辦事乾練的王景崇被提拔為通事舍人、閣門使,簡單說——大碎催。主要工作就是代表中央到地方傳達旨意,朝廷禦用快遞小哥。另一項工作就是充當監軍。

顯然,王景崇是非常受李嗣源信任的。因為這兩項工作雖然職位低、官階低,但必須要由親信、心腹爪牙來完成,必須是“自己人”。

在明宗一朝,“馳詔方鎮、監軍征伐,必用景崇”。能夠被皇上如此信任,飛黃騰達自然不在話下。

王景崇滿心歡喜,期待著步步高升。然而等待他的卻是後唐政壇的風雲變幻,李嗣源死後,李從厚、李從珂如過眼雲煙。一朝天子一朝臣,王景崇被時代所遺忘。

直到石敬瑭建立後晉,才在故紙堆中想起來這位先帝爺寵信的王景崇同誌,於是給他安排了一個禁軍將領的工作——左金吾衛大將軍。

謔——大將軍!嗬嗬,一般某某衛大將軍的稱號,都是“明升暗降”套路中常出現的官銜,是武官養老院標配,退休養老專席。

王景崇怏怏不樂,時常感歎懷才不遇,昏君埋沒人才。

等到契丹入汴,後晉滅亡,意誌消沉的王景崇又看到了希望,他重金賄賂契丹將領高牟翰,讓他幫忙在蕭翰麵前替自己美言幾句。

蕭翰撤退前,匆匆擁立了李從益。李從益偽朝廷當然是蕭翰的傀儡,於是就按蕭翰的最高指示,提拔了王景崇,竟然給了他“宣徽使”、“監左藏庫”的高職。反正也是“偽”的,而且倉庫早就被契丹人搬空了,監不監的也無所謂了。

劉知遠太原起兵,王景崇非常明智地選擇了站隊劉知遠,並利用職權(監左藏庫)之變,監守自盜,盜用國庫,把金銀財寶全部獻給劉知遠,幫劉知遠解決了燃眉之急。

劉知遠非常感激識時務的王景崇,於是封他為右金吾衛大將軍……

王景崇都快哭了。

王景崇的“才華”不被劉知遠看好,儘管王景崇竭力賣弄,劉知遠仍不為所動。

劉知遠從稱帝到駕崩,僅發動了一次大規模戰爭,即平定魏州杜重威之戰。而在這一戰中,王景崇連隨軍出征的機會都沒爭取到,隻能眼巴巴瞅著彆人到前線建功立業、升官發財。

王景崇壯著膽子舍命一搏,再次毛遂自薦,主動跑到前線,“為高祖(劉知遠)畫攻戰之策,甚有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分析地頭頭是道,果然就打動了劉知遠,於是“高祖乃奇其材”,終於開始重視這位人才,思量著找一個合適的契機,正式給他一個曆練和證明自己的機會。

機會很快就來了,長安趙匡讚、鳳翔侯益裡通外國,勾結後蜀謀亂,又先後向後漢表示懸崖勒馬,請求回歸中原。

於是,病重的劉知遠就把王景崇派到西麵,以幫助回鶻打擊黨項、恢複貢路為由,震懾西陲,並且密許“便宜行事”的旨意。

王景崇終於迎來了人生的二次巔峰,來到帝國西部,接管、安撫了長安,並果斷出擊,以少勝多,打退後蜀侵略軍,維護了國家統一和主權完整。

鎮撫關西,憑借這個豐功偉績,王景崇應該會升官加爵,迎來命運的轉折。

轉折來了,方向錯了。

劉知遠駕崩,劉承佑即位。劉承佑聽信侯益的讒言,猜忌王景崇。

王景崇算計了大半輩子,經曆了太多的起伏,此時的他失落至極,萬念俱灰,於是鋌而走險,憤然叛亂,也步了侯益的後塵,向後蜀稱臣求援,反叛中央,活成了他最討厭的模樣。

如今,後蜀援兵又被打退,自己被圍在鳳翔,前途一片黯淡。思前想後,王景崇痛心疾首,他怨天怨地怨社會,然而他最痛恨的,就是侯益。要不是你小子裡通外國在先、誣陷忠良在後,我王景崇哪兒會淪落到這般地步?

前鳳翔節度使侯益去汴州覲見,他的家眷還留在鳳翔。於是,王景崇一聲令下,將侯益全族屠殺。侯益全家老小共計70人慘遭殺害。

侯益的兒子侯仁矩恰巧在外地出差,僥幸躲過一劫;侯仁矩的兒子侯延廣,當時還是個懷中吃奶的嬰兒,他的奶媽劉氏來了個“狸貓換太子”,用自己的親生兒子冒名頂替侯延廣,送去處斬,然後抱著侯延廣逃亡,一路之上沿街乞討,要飯要到汴州,把侯延廣安全送到侯益家。

將仇人滿門抄斬之後,王景崇派兒子王德讓到去成都覲見孟昶,留在後蜀當人質,請求後蜀出兵援助;長安趙思綰也把兒子趙懷乂送到成都當人質,請求後蜀出兵。

後蜀孟昶派興元府山南西道節度使安思謙率軍出大散關,救援鳳翔。

後蜀宰相毋昭裔上疏切諫,說昔日後唐李存勖好大喜功,出兵伐蜀,當時的前蜀王宗衍血氣方剛,北上秦州,與之硬剛,滿朝文武皆以為不可,王宗衍偏偏一意孤行,最終結果呢?兩位皇帝均亡國喪命,這難道不是我們的前車之鑒嗎?,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