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6章 搖人1(1 / 1)

【搖人1】

北漢是宋遼兩國的遮羞布,是兩個強權的緩衝,北漢的滅亡為宋遼大戰吹響了號角,“高梁河之戰”便是開幕戰。雙方互有勝負,即便是被後世調侃為“高梁河車神”的趙光義,也沒有傷及元氣,雙方誰也不服,都憋著一股勁兒。

雙方邊境衝突越來越頻繁,規模越來越大。

太平興國七年(982)4月,遼景宗耶律賢經過一番籌備之後,禦駕親征,以三萬騎兵作為先鋒,分三路南下:西路闖雁門關,中路攻府州,東路擊瓦橋關。

很快,趙光義接到前線的奏報:雁門關潘美大破遼軍,斬首三千,越境追殺殘軍,又攻克遼國據點36座,俘獲人口一萬多,俘獲牛馬牲畜五萬多頭;府州折禦卿大破遼軍,斬首七百餘,生擒敵酋百餘人,繳獲兵器牛馬萬餘;瓦橋關崔彥進大破遼軍,斬首兩千級,繳獲兵器牛馬數萬……

三路遼軍無一例外全線潰敗。

遼景宗耶律賢率主力走東路,從今天的河北省南下,結果在滿城(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同樣遭遇慘敗,守太尉悉瓦裡被擊斃,總指揮耶律善補被宋軍包圍,幸虧耶律斜軫拚死相救才得以生還。

麵對全線的潰敗,遼景宗耶律賢無奈下達了班師的命令,垂頭喪氣地返回遼國。

回國後,遼景宗耶律賢鬱鬱寡歡,僅僅過了三個月就“不豫”,幾天後就駕崩了,享年35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遺詔皇子耶律隆緒繼位,耶律隆緒時年僅有12歲,所以耶律賢遺詔由他的皇後監國攝政。

遼景宗去世的消息極大鼓舞了趙光義,幼主登基、孤兒寡母、主少國疑……這劇本我們大宋太熟悉了!

然而趙光義不知道的是,耶律賢的這位皇後可不是一般的婦道人家,她是遼國曆史上唯一能與“斷腕太後”述律平相提並論的女強人,她就是中原人口中的“大遼太後蕭燕燕”、“蕭太後”,楊家將故事中的終極BOSS。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看誌統宇內的宋太宗趙光義。

自“高梁河之戰”後,宋太宗沒有消沉氣餒,他越挫越勇,積極籌備北伐,數年的邊境衝突中,宋軍也是勝多敗少,為趙光義增添了底氣。

在內部,趙光義通過一係列的改革,比如太宗版的“杯酒釋兵權”等,加強了中央集權,又使各種手段讓趙德昭、趙德芳、趙延美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極大鞏固了自身地位,使大宋上下全都擰成一股繩;

於外,趙光義大舉搖人,糾集國際反遼勢力,建立反遼統一戰線。我們來看一下這個牢不可破的聯盟:

“逢場作戲”——渤海國

這是一個遙遠的名字,一個悲傷的故事。

渤海國出自半島上的民族(高麗之彆種),唐高宗平高麗,帶著一部分高麗人雄赳赳氣昂昂返回鴨綠江,安置在遼東地區,後來契丹人興起,也拿半島上的小朋友練手,一個叫大祚榮的高麗貴族被迫流亡至此,唐睿宗便讓他統治這個地方,並封他為渤海郡王,這裡也就有了一個新名字——渤海國。

後唐時,渤海國被耶律阿保機吞並,更名為東丹國,留長子耶律倍坐鎮。阿保機死後,渤海國爆發了大規模起義,之後也時常爆發或大或小的起義,均被遼國鎮壓。遼國把渤海當成殖民地,無情壓榨,除了經濟方麵的考慮,更多的則是削弱渤海國綜合實力,打擊“複國主義”分子。

在遼國係統性的削弱之下,渤海國的反抗意誌和實力均遭重創,“渤海複國”逐漸成為了一個傳說。

後周初年,不願臣服遼國的渤海貴族崔烏斯等三十人潛逃到汴州,尋求政治庇護,這也是五代時期中原與渤海國的最後一次聯係,“其後隔絕不能通中國”。

一直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趙光義滅掉北漢,隨後進攻幽州。期間,一個叫大鸞河的渤海貴族率領部族三百餘騎兵投奔大宋,被封為渤海都指揮使。大鸞河的出身無從考證,不知他是否是開國之王大祚榮之後。

太平興國六年(981)7月,趙光義給渤海王送去詔書,讓他配合王師夾攻遼國,答應幫其複國,還約定瓜分遼國。趙光義承諾大宋隻收取幽雲十六州故土,除此之外的遼國土地全部歸渤海國所有。

“約嗎?”

尚存複國夢想的渤海貴族不能一個沒有吧,起碼也是沒有一個。想反抗的早就反抗了,稍後我們講定安國的時候會再提,總之,抵抗派們早就死走逃亡了,比如崔烏斯、大鸞河等,留下的都是順民、良民。

他們向大宋納貢稱臣的行為隻是一種政治手腕,打個比方,渤海國與遼國是夫妻關係,與大宋是情人關係,渤海國向大宋進貢的行為相當於偷腥,而如今大宋的提議就是小三鬥原配,還要瓜分原配的財產。癡心妄想。

我們的眉來眼去隻是逢場作戲,婊子無情戲子無義,玩玩而已,你咋還當真了呢?

趙光義約渤海國失敗,史官無比歎息又無可奈何地記載道:“然渤海竟無至者”。此時的趙光義很像約大月氏攻打匈奴的漢武帝。

跪的時間長了,就真的站不起來了,

“然並卵”——定安國

在契丹東擴的過程中,滅掉了遼東半島上的多個勢力,比如上述的渤海國,很多不願臣服的部族被迫四處躲避,堅持抵抗,其中就包含一支較為強大的渤海國抵抗分子,他們流亡到鴨綠江一帶,建立了定安國革命根據地,始終高舉反抗遼國暴政、恢複故國基業的義旗。

宋太祖時,女真人入貢,途徑定安國,其國王烈萬華托女真使者送來書信,與中原大國取得了聯係,烈萬華向中原大國明確了自己堅定的反遼立場,希望有朝一日能與中原聯手消滅遼國。

趙光義在“高梁河之戰”前,忽然想到了這個深深嵌入敵人腹地的楔子,於是派間諜抄小路給定安國送去詔書,大意是老子決定北伐了,你們在後麵搞點事情,配合王師。

據說其國王“得詔大喜”,認為渤海複國指日可待。然後趙光義就喜提了“高梁河車神”稱號。

定安國並不死心,在太平興國六年(981)11月,又托女真使者送來貢品和書信,此時定安國王換成了烏玄明,他重申了定安國堅定的反遼立場,迫切希望與中原大國聯手呈犄角之勢。同時,烏玄明還給趙光義透露了一個好消息:渤海國舊都——扶餘府,剛剛宣布脫離遼國,加入了定安國,渤海複國運動迎來了曆史性轉折!這是上天要滅亡遼國的節奏啊,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請中原大國抓緊北伐,我們全力配合!

趙光義龍顏大悅,這不是巧了嗎這不是!在給烏玄明的敕書中,趙光義首先高度讚揚了他們的民族大義和不屈不撓的抵抗精神,並說大宋已經在邊境屯集了重兵,馬上就要動手了,至於具體的行動時間——“大約在冬季”(隻俟嚴冬,即申天討)。

但是定安國心有餘而力不足,即便他真想聯合大宋夾攻遼國,那效果不能說是杯水車薪吧,起碼也是毫無卵用。

“霧裡看花”——高麗

唐朝末年,高麗擺脫了中原的控製,“自立君長”,五代時,高麗時常入貢中原,雙方保持著友好的互動。宋初,亦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高麗幾乎每年一次入貢,態度很積極。

然而“高梁河之戰”前,趙光義聯合實力相對弱小的渤海國、定安國,卻沒有聯合實力相對較強的高麗,這是為何?因為趙光義不信任他們,趙光義認為他們是遼國的走狗,屬於被打擊對象。隻因為有一個比高麗還要積極的部族從中作梗,這便是女真。

五代時,女真人便積極向中原進貢求包養,與中原互動頻繁,關係密切。後來,女真使者向大宋打小報告,說高麗人是遼國的走狗,他們狼狽為奸,摽掠女真人的人口牲畜,侵蝕女真人的生存空間,他們兩個大國合夥欺負俺們這些弱小部族,還有天理嗎?

按照女真人的說法,遼國在一次大規模侵襲他們的時候,高麗為遼國開放了邊境,遼軍才得以從高麗境內迂回到女真背後。

太宗聞言大怒,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

當高麗使者入貢時,趙光義便當麵質問其勾結遼國之事,還拿出了女真使者的實名舉報信作為證據,然後勒令高麗把搶來的財產和人口統統還給女真。

趙光義失去了對高麗的信任,擔心他們會泄露夾攻計劃,所以將其排除在了反遼統一戰線之外。

高麗國王得到趙光義的訓斥後,憂懼不已。

一直等到幾年後“雍熙北伐”前夕,趙光義才發來詔書,讓他出兵配合王師。但是詔書中的措辭就沒那麼客氣了,不像是盟友間的盟約,而更像是上級對下級的命令。

高麗國王表示接受出兵命令,並對誤會進行了解釋:

女真人“貪而多詐”,滿口鬼話,請大宋不要先入為主偏聽偏信。高麗否認了遼國“借道”一說,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遼軍襲擊女真時,女真向高麗求援未果,於是心生怨恨,當時,高麗雖然沒有及時給予女真人軍事幫助,卻收容了兩千多名女真難民,等遼軍走後,高麗還贈送厚禮遣送他們回家。事後女真勸高麗在險要地方修築要塞,以抵禦遼軍侵襲,高麗深以為然,於是就開始動工,不料女真人卻突然對高麗搞了一波無恥的偷襲,大肆劫掠,還把高麗百姓擄走,遷徙到其他地方,給高麗造成了重大損失。然而高麗知道女真與中原大國關係親密,畏懼中原而不敢發兵向女真人討要說法。高麗人忍辱負重,不曾想女真人惡人先告狀,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還請天朝大國明鑒!況且高麗國世修職貢,始終把天朝大國當親爹,又怎會與契丹人勾勾搭搭?這簡直就是對我們的惡意誹謗,氣死我了!

最後,高麗國王提出要派使者去汴州,與女真使者當麵對質。

大宋使者表示相信高麗國,並讓他發兵伐遼,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貞。

然而高麗國王卻又以各種理由推遲發兵。大宋使者表示自己必須看見發兵之後才回國複命,高麗這才極不情願地調兵遣將,做了做樣子。

至於在“雍熙北伐”中的參與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站在地緣政治的角度,遼、宋、女真、高麗的關係其實十分簡單。

雖然有遠交近攻的原則,但高麗與遼國的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他要遠交於宋,卻不敢近攻於遼,能與兩國同時維持友好是最優方案,如果非要得罪一方,那他寧可得罪大宋也不能得罪遼國;

實力最為弱小的女真,他的心思也最為複雜。周邊大國之間相互猜忌、衝突摩擦,才是女真人的生存土壤,才是他的價值所在,才會被各大勢力視作地緣楔子,拉攏安撫。而一旦大國關係緩和,那麼女真人就會第一個被當做政治犧牲品,指不定被哪一方納作投名狀。這就是恐怖的“政治壟斷”,大國摩擦的火花,是小國夜空中最閃亮的星。

在大宋經營遼東地區時,這位看似最親密、最忠心耿耿的朋友——女真,恰恰是四處給老大拆台的攪屎棍。

高麗與遼國的關係非常複雜,後文遼國專題會有詳述。,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