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章 搖人2(1 / 1)

“西域暗戰”——高昌國

太平興國六年(981),那是一個春天,一位名叫麥索溫的使者來汴州進貢,他說自己來自一個風景如畫、四季如夏的小國,奉其國王——西州外生師子王阿廝蘭汗的命令,特來向天朝大國朝貢。

對於他口中的那個地方,宋朝人並不陌生,因為自打宋太祖時期,該國就多次入貢,雙方保持著友好的外交關係,隻不過當時的他們還被叫做——回鶻。

回鶻,相信任何一個對中國曆史稍微有點了解人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大概會發出“哦——原來是他呀!”的感歎,但熟悉的感覺又總是稍縱即逝,很少有人能係統性地梳理回鶻的來龍去脈。

估計當時宋太宗的第一個感覺就跟現在的你我一樣,回鶻咋改名了呢?

說來複雜,在此隻選擇對後文故事情節有鋪墊的部分簡單一說。

其實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漢朝時就並入了大漢版圖,此處有城築於地勢高而平坦寬敞之處,人民生活繁榮而昌盛,因此取名為“高昌”。中原經曆了漢末三國、魏晉南北朝的動蕩之後,早就對這裡鞭長莫及,本地豪強蠻酋便自行稱王,直到隋朝,他們便以“高昌王”的身份向中原進貢。

唐初,侯君集將其滅國,改為“西州”,重新納入中國版圖。“安史之亂”後,此地再次脫離朝廷控製,宣布複國,據說這一次就改名為“高昌國”了,也有的訛傳為“高敞”,其轄境內有很多回鶻人,所以中原人也習慣性地按照民族成分來區分,也把他們籠統地叫做“回鶻”。

宋太祖時,高昌國向大宋進貢,宋人依舊習慣性地把他們的首領記載為“西州回鶻可汗”。

然後就是前文提到的,981年初,自稱“師子王”的這位高昌國王入貢於宋。這一年已經被多次提及,趙光義正忙於搖人組團群毆遼國,這頭西域雄獅不是自己送上門來嘛。

雖然沒有邀請高昌進團,但多個朋友總比多個敵人要強,而且趙光義的誌向遠不止幽雲十六州,或者說把版圖恢複到盛唐時期,他的宏圖抱負遠遠領先於他的實力。

趙光義派外交官(供奉使)王延德帶隊,回訪高昌國。這不是一次簡單而敷衍的禮貌性回訪,從後來的劇情發展來看,王延德同誌應該是接受某種任務,為大宋打開一扇通往西方的道路,為日後的宏圖壯舉做前期調研。

王延德於981年5月離京,982年4月抵達高昌國,983年初與高昌國謝恩使百餘人啟程回國,至984年4月返回汴州。曆時近三年,帶回了他的遊記。

這篇遊記記載了沿途的許多奇聞趣事,極大開拓了宋朝人的眼界,王延德完全可以憑《風延瘋語》欄目一炮而紅,穿漢服、搖折扇,向人們宣揚夾帶私貨的西方普世價值,鼓吹一下桃花源般的西方世界,明裡暗裡還要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公知嘴臉,批評教育一下愚昧無知落後的國民……

我們暫且隻挑選與主線任務相關的部分內容:

按照王延德的記載,地理方麵,“高昌即西州也”,原本就是中國領土,這裡的南麵是於闐(今新疆和田縣),西南則是大食、波斯;

氣候方麵,降水量極少(地無雨雪而極熱),每到夏季,人們就穴地而居,這裡究竟能有多熱呢,舉個例子,鳥都不敢飛,飛起來就會被陽光灼傷翅膀從而墜落;

民俗方麵,富人吃馬,窮人吃羊和鳧雁;婦女戴油帽,也叫“蘇幕遮”;有類似於“潑水節”的活動;人們能歌善舞,出行時,琵琶或箜篌是必備品之一;這裡有佛寺,藏有大量經文,都是唐朝時所賜,佛寺周圍是當地最繁華熱鬨的商圈;有座敕書樓,藏有唐太宗、唐玄宗給他們賜的禦劄詔敕,被他們奉為國寶,守衛森嚴;亦有摩尼寺,有波斯等信徒;民族眾多,如南突厥、北突厥、樣磨、割祿、黠戛司等等;人民富裕,如果有人生活困難,大家就會主動接濟他,人均壽命很長,百歲老人很常見,幾乎沒有夭折的(國中無貧民,絕食者共賑之。人多壽考,率百餘歲,絕地夭死)。

最後兩句的描寫確實出乎意外,西方極樂世界了屬於是。

當時恰逢師子王在北庭避暑,由其舅舅阿多於越監國,阿多派人前來迎接,並稍話“我是國舅爺,你拜我嗎?”王延德回複說我是代表大宋而來,按照禮製不能拜。

“那見了我們國王,肯拜嗎?”王延德說抱歉,按照規矩還是不能拜。

上國之臣當下邦之主。

阿多很生氣,於是故意推遲了好幾天才正式接見王延德一行人。冷靜了幾天,阿多終於開了竅,見麵後,阿多的態度還是十分恭順的(然其禮頗恭)。應師子王的熱情邀請,王延德等人去往北庭與師子王相見。

從高昌城出發,走了半個月,抵達金嶺,“過嶺即多雨雪”,山上有石碑,刻“小雪山”,山上有積雪,人們穿皮襖。翻越這座雪山後,再走一天才抵達北庭。師子王派來使節,說請上差稍安勿躁,過幾天再接待你們,還望多多諒解,然後又過了七天,師子王終於攜全家隆重接待了王延德。

師子王為何要晚幾天接待呢?不久之後,王延德探知了內情。原來是遼國也派來了使節,遼國使節對師子王說道:“高昌國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漢之西州,如今中原派來使節,正為刺探你們虛實,然後發兵收複,你看著辦吧。”

王延德初抵北庭時,師子王很可能正在招待遼國使節,所以不方便接見。

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王延德對師子王說:“契丹人素來與中原作對,此番前來完全就是挑撥離間。您稍等片刻,我這就去把他們全殺了!”

師子王大驚,急忙勸住王延德,製止了這場外交事故,王延德差一點兒就致敬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

在這篇遊記中,王延德還提到了一個神奇的地方,據他記載,在北庭以北的山中,出產硇砂,但是山中經常突然湧起煙氣,如果是夜間,則會看到火光,而采礦之人必須穿木屐,否則就會燙傷腳……是的,傳說中的火焰山。

在王延德的描述中,西域很美很富足,仰慕中原文化,但同時,西域也很遙遠,單趟行程就要一年的時間,中途除了沙漠就是雪山,沿途環境有多惡劣呢?比如有一處叫“六窠沙”的沙漠,“沙深三尺,馬不能行”,沙漠邊緣“不育五穀”,當地人隻能吃一種長在沙子裡的草;玉門關附近,“地無水草,載糧以行”;又有鬼穀口,狂風不息……

西行途中,王延德每過一處部落,就向他們的酋長頒發大宋朝廷所賜詔書,以及大量禮物,各部酋長紛紛遣使謝恩。王延德此行安撫了西域諸部,震懾諸蕃,播散了王化的種子,為大宋積攢了無形的政治、外交資產,功不可沒。

經過上述梳理,不難看出,打鐵還需自身硬,趙光義的“雍熙北伐”隻能靠大宋自己。,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